中国创新药到底有多强?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在研新药数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2025-11-26 10:59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创新能力、产业基础、供应保障、国际合作取得全方位进步。

“总体而言,过去5年,中国医药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上了新的台阶。”近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十四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成果丰硕,中国在研新药数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这延续了2010年以来我国医药创新高速发展趋势。一批代表性创新药成功获批并实现商业化,部分品种销售额突破十亿元,企业对外授权(license-out)活跃。

早在2010年左右,以海归团队为代表的创业企业,以me-too策略开启国内创新药征程,如贝达药业(300558.SZ)的一代EGFR-TKI凯美纳®(埃克替尼)于2011年获批上市。自2015年药监制度改革深化以来,我国创新药产业发展节奏加快,创新药研发效率不断提高,并具有集群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药品质量管理体系(GXP)日益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

在产业基础方面,“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大而强”的现代医药工业体系,关键原料药、药用辅料、制药设备的自主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中药经典名方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同时,供应保障韧性更强,且持续完善药品和疫苗储备管理体系,专门搭建小品种药生产供应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的小品种药生产基地联合体,有效缓解了130余种临床必需药品供应紧张或短缺。

对于先进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王学恭介绍,在化学药领域,从原料药到制剂再到复杂制剂技术方面实现突破,连续反应、酶催化技术等大量应用。同时,国内企业建设了一大批符合国际标准的先进生物药工厂,涵盖抗体、ADC、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产业链国产配套也逐渐发展。

此外,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国内企业从早期license in到目前大量license out,创新药对外授权表现突出。王学恭指出,创新药是当前突出亮点,同时,原料药和部分医疗器械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医药工业发展全方位进步的背后,是系统性政策推动与产业协同的合力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相关政策制定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2022年1月,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为医药工业新发展格局奠定总体基础。

202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聚焦增强高端药品、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等供给能力,并针对医药研发创新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