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闫硕报道
“不幸中招。”11月24日清晨,阿橙(化名)一觉醒来,便感到喉咙干涩、全身乏力。还没到中午,她就隐约察觉体温升高,与前些日子的风寒感冒症状相比,“这种感觉截然不同”。
阿橙立刻在电商平台上订购了流感检测试剂和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她并非今冬首位采取此类措施的人。
11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指出,目前我国流感活动已进入快速上升期,多数省份的流感活动水平已达到中等程度,个别省份甚至已达到高度流行水平。据央视消息,数据显示,奥司他韦近七天销量增长率达237%,玛巴洛沙韦上涨达180%。
2025年的流感季较往年提前到来。
流感药物需求激增
11月以来,国家疾控局连续三次发布“流感橙色预警”:我国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比已超过12%,较2020年—2023年同期均值高出两至三倍;实验室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流行的病毒株主要为甲型H3N2亚型,乙型Victoria系和甲型H1N1并存,病毒抗原变异显著,人群普遍易感;H3N2亚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剧烈咳嗽、鼻塞),发热比例较高,更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
有临床专家指出,从流感的增长趋势分析,目前已步入流感季,但尚未到达高峰。据中国疾控中心预测,流感高峰期预计将在今年12月中下旬至明年1月初出现。
京东买药秒送平台的数据显示,当前流感呈现区域性扩散特点。东北和华北地区已率先迎来高峰,西北和西南地区正处于上升趋势,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增长趋势亦在加速。
这一趋势导致患者临床检测工作的压力较之前显著增加。京东到家快检数据显示,11月17日至11月23日,呼吸道细菌病毒检测订单量环比前7天增长了66%,阳性检出率升至68.2%。其中,专业护士上门的呼吸道细菌病毒检测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近一倍。相关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的单周问诊量环比增长51%。
另据京东买药平台数据,11月17日至11月23日,抗流感药品需求激增:奥司他韦销量环比增长4.5倍,速福达销量环比增长5倍,流感检测试剂销量环比增长4.8倍,止咳化痰与解热镇痛类药物销量环比增长超过3倍。
有临床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直言:“确诊为甲乙型流感患者,在无明确用药禁忌,且发病时间不超过48小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该专家同时表示,若不使用抗病毒药物,大多数流感患者也能自行康复,无需依赖于速福达这类“特效药”。
抗病毒药物市场潜力巨大,其竞争态势亦在持续演变。
据记者梳理,奥司他韦曾长期主导抗流感药物领域,其在中国抗流感药物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罗氏公司研发的奥司他韦(商品名为“达菲”)自2001年引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是该领域的佼佼者。然而,随着2016年罗氏专利的到期,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国内仿制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25年11月,奥司他韦的相关药品批文已接近140条。
东阳光药生产的国产奥司他韦(商品名为“可威”)在国内抗流感药物市场中长期保持着领先的市场份额。依托儿童市场的优势,其在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仍高达13.01亿元。不过,受到竞争厂家数量激增等因素的影响,其销售额增长已显现出疲软迹象。
对东阳光药而言,罗氏的速福达(玛巴洛沙韦)构成了最大的威胁。玛巴洛沙韦在上市首年即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销量因此实现了大幅增长。其市场销售额从2021年的30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0亿元。
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被誉为“国产流感新药元年”。
2025年3月,青峰医药子公司科睿药业的玛舒拉沙韦片(商品名“伊速达”)获得上市批准,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针对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亚基的抑制剂;同年5月,众生药业的昂拉地韦片(商品名“安睿威”)正式上市,成为全球首款针对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2蛋白的抑制剂;7月,济川药业与征祥医药共同研发的玛硒洛沙韦片(商品名“济可舒”)获得上市许可。这些国产创新药在缓解症状时间和病毒清除时间上均展现出显著优势。
这也预示着,未来抗流感药物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价格、渠道及市场教育将成为关键考量因素。从价格角度看,经过多次国家集采,奥司他韦的价格已大幅下滑。而新上市的PA靶点流感药初始定价均在300元以上。另外,近期流感季到来,“伊速达”和“安睿威”在电商渠道主动降价至200元以内,显示出药企正通过调整价格策略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渠道布局同样至关重要。流感药物作为“急用药”,与电商渠道的即时零售特性高度契合。近两年来,主流电商在流感药物品类的布局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了居家检测、线上问诊、药品配送的一体化服务。此外,医患教育将成为药企市场策略的核心环节,当前市场竞争核心在于推动“一次用药”成为诊疗优先选择,建立新的处方与用药习惯。
未来3—5年内,伴随国家医保谈判等政策的推动,以及更多药企的加入,新型PA靶点流感药的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届时,新型流感药在大众市场的普及或将迎来新的突破。
国家疾控中心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5—2026年度流感季节,流行病毒株已由甲型H1N1亚型转变为甲型H3N2亚型,同时伴有甲型H1N1亚型和B型(乙型)流感的并存现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王森教授分析称,H3N2比H1N1传染性略强,症状上可能稍重。从门诊来看,今年甲流患者发烧和关节酸痛的症状更明显。老人、小孩、孕妇等免疫力比较差的人群,应提高警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教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流感防控的关键在于“三早”:即早隔离、早休息、早治疗。充分的休息有助于加快恢复,及时隔离是为了防止病毒传播给家人及其他人,而及时治疗不仅能够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还能减少住院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公众对流感仍存在不少误解。李侗曾教授进一步指出,许多人将流感与普通感冒混淆,误认为冬季常见的感冒就是流行性感冒。这一名称确实容易造成混淆,但实际上,流感和普通感冒是由完全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普通感冒由超过200种病原体引发,如常见的鼻病毒、腺病毒等,成人症状较轻,如鼻塞、流涕、喷嚏,发热现象少见,即便发热也多为低烧,一般3至5天即可恢复,传染性较低,只需休息和对症治疗。相比之下,流感则由特定的流感病毒引起,尽管名为“流行性感冒”,但其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绝不能将流感等同于普通感冒。流感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不应使用普通的感冒药、消炎药或抗生素。推荐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后者能在24小时内降低体内病毒帮助恢复,有效降低传播风险。”李侗曾教授强调。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流感患者发病大约3天后,家庭成员的感染率为38%;而在发病10天内,家庭成员的感染率可高达50%。
“我们应当采取常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保持社交距离。只有做好这些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阻断流感的传播。”李侗曾教授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