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商业评论 > 商学院

2007中国白酒六大争鸣(2)

  
作者:孙延元
发布日期:2007-09-28

当前,徽酒的“盘中盘模式”遭遇业内舆论质疑和批判,认为是一种以牺牲品牌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营销模式,追求的是销量,重战术轻品牌,徽酒弊病已经显现。但是,徽商们认为,这仅仅是业界一厢情愿的说法,是那些“纸上谈兵”专家们的可笑忧思。什么是品牌?什么又叫名牌?名牌产品是喝出来的还是广告轰炸出来得?最好的品牌应该是“民牌”,是经过市场实践检验出来的,是经过口碑效应传播出来的。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把产品卖出,把钱收回来,把市场打开,这才是经商的硬道理,品牌效应是一个一个成功营销战术的叠加。 

口子窖不是一个成功品牌吗?高炉家不是一个成功品牌吗?如果没有他们最初的市场拼杀,没有一个个营销战术的成功,没有消费者的口传认可,他们会有今天的成功吗?无论是靠市场营销、终端制胜建立的品牌效应,还是靠广告拉动、树造形象建立的品牌效应,品牌成功标准的最终检验是消费者,而不是专家们。徽酒“终端为王”的营销理念依然是当今最实用、最有生命力,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操作模式,因为,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一种更好的“品牌制胜模式”,能轻松解决白酒面临的一切难题。 

反方观点:品牌需要用心打造 

徽酒“终端为王”的营销模式和理念,之所以被业界拿来当成一种“现象”进行研究、质疑甚至批判,主要因为徽酒的战术染上了浓重的“潜规则”,甚至被“潜规则”所控制,只在进店费、名促暗促费、开瓶费等灰色手段上较量。 

品牌固然需要市场业绩的累加,但品牌的魅力在于打动和征服消费者的心智,增加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美誉度、知名度等,而不是靠技巧强行施加于人,时间长了消费者就会有“审美疲劳”,过多依靠营销战术的后果往往是战术昙花一现,不能重复使用,不得不靠创造新的战术来应付局面,品牌最终患上了“促销依赖症”,始终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一旦营销战术枯竭了,销量就会明显下滑。 

“终端为王”是企业初期必须经过的阶段,但是,战术的成功并不一定决定战略制定的成功,局部战争的胜利有时会冲昏头脑,往往带有胜利的惯性和思维定势,认为这就是企业成功的方法和模式,从而忽略了品牌内涵的跟进打造和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目前,徽酒品牌几乎都面临这个局面,反过来打造品牌内涵和形象,提升品牌档次。但是,一个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长期有了“定位”的品牌,还能重建品牌神坛吗?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扭转这种“品牌缺钙”的形象。这正是徽酒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品牌的打造不象营销战术立竿见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打造和策划,这个过程会更长,徽酒品牌正为前期的“疯狂终端”买单。 

【争鸣四】

白酒企业无战略吗? 

正方观点:白酒企业无战略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大部分行业都会走向“战略并购”,行业向寡头集中,品牌向名牌集中,管理向标准化集中是一种大势所趋。  

“战略并购”对行业发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运用先进的大公司工艺、质量、人才、品牌、营销等管理体系,促使整个行业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靠近,实现行业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增加与国际巨头进行对抗、对话的资本和能力。研究发现:一个先进成熟的行业,领袖大品牌最后不会超过5个,其他品牌要么被整合掉,要么独居一隅,延口残喘,要么自然死亡。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是IT、家电行业,战略整合基本完成。 

在中国快速消费品领域,“战略整合”最值得称道的是啤酒行业,面对全国几千家中小啤酒企业的无序竞争,面对国际啤酒巨头的雄厚资本和跨国并购浪潮,从1997年开始,以青岛啤酒啤酒为先锋,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战略并购,至2005年,青岛啤酒先后整合并购了48家中小啤酒企业,成为中国啤酒老大,并很快实施了向国际化战略,随后,燕京、华润、金星等也开始了全国并购战略。 

相对啤酒行业的全国战略和国际化眼光,白酒行业被经济学家、业内人士等称为“还是一个落后封闭的民族特色产业,谈不上什么战略……”。目前,白酒38000多家企业,品牌多达一万个不止,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各地方品牌在政策保护下,活的都很滋润,品牌几乎都是“市酒”“政府接待用酒”,大家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利益,没人会考虑行业的健康发展,未来的大环境竞争等。白酒只有“内战”和“阵地战”,根本没有“抗战”意识。 

在1990年代末,白酒行业错过了一次很好的战略整合机会。当时,白酒遭遇“广告酒风暴”的影响,整个行业进入寒冬,大多数企业难以为继,面临体制、经营、品牌方面的大坎,关、转、并、停、卖等,死掉了一大批。但是,那时并没有大企业进行全国性的战略并购计划,甚至连这种念头都没有过,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机会终归错过。 

进入2000年后,虽然也有所谓的“业内资本并购”,“外行进军白酒产业”等行业波澜,但都没有形成气候,或不了了之,尤其业内始终没有形成规模性的战略并购。白酒依然靠单打独斗,靠“自我繁殖”或多元化经营,解决存在的行业问题。白酒没有“合纵连横”的大布局、大战略、大眼光,是产业特点决定的,还是产业政策决定的?白酒不需要这种战略抵御外侵,还是白酒根本就没有危机?在目前“内战全面爆发”的大环境下,白酒地产全面复苏,缺少战略布局和市场管理的大品牌,下一步“整合统筹”的机会又在哪里?“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国窖1573”、“水井坊”等大牌高端酒凭什么一定能把地方高端酒摆平?谁才是区域市场真正的老大?这正是无战略的“白酒大牌”们给自己日后留下的后患课题。而且,这种局面在中国特色的文化环境下将长期存在。 

反方观点:白酒企业的战略只有品牌 

品牌是白酒企业的最大战略,并购、整合只是战术问题和经营模式问题,是为品牌服务的。 

白酒固然需要资本并购,但白酒是一个文化属性很强的行业,品牌才是白酒的最终竞争筹码,只要品牌成功了,一切资本、模式都不重要。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可口可乐”的经典名言:即便“可口可乐”的工厂一夜被烧光了,只要品牌还在,第二天照样风靡世界……。 

中国的“茅台”、“五粮液”也是这样,人们只相信品牌,地方高端品牌是无法和“茅台”、“五粮液”较量的,所谓地方“政治酒”、“接待酒”、“人情酒”等只是中国特色的“潜规则”产物,是一些落后的地方才有的,随着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这种现象是不会长久的。目前,在中国多数发达大城市是很少存在这种现象的,说明品牌是永恒的,并购模式只是暂时的,并购不能解决品牌问题,只能解决企业规模问题。中国的白酒企业是做大还是做强,如何与国际品牌较量?模式仅仅是一方面,品牌影响力才是核心。 

白酒行业的战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价值观的提升,白酒企业的战略是让品牌国际化,成为世界品牌。白酒行业为什么无规模性的并购?不是没有战略意识,而是行业特点和品牌稀缺性决定的,所以,利用稀缺性资源,集中优势打造一枚世界性的“稀缺性品牌”,比整合并购更重要。 

【争鸣五】

洋酒会威胁白酒生存吗? 

正方观点:洋酒不会威胁白酒生存 

谈洋酒对白酒的威胁还为时尚早,白酒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的民族传统产业,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白酒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独特的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是洋酒所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近年来,中国白酒龙头企业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30%左右,茅台的毛利近八成,而高端酒水井坊、剑南春等产品毛利也在七成左右。整个白酒行业正呈回暖态势,有资料预测显示,未来10年,中国高端白酒销量和价格都将持续增长,而洋酒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与白酒相比。 

 1  |  2  |  3 
相关文章
more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8
网站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