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艺术这门生意(3)
金融危机与当代艺术市场
就在赫斯特作品拍出高价的当天,俄罗斯富豪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Abramovich)的25岁女友达里娅·茹科娃(DariaZhukova)主持的“车库”画廊开幕,“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像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或者像MoMA那样的非盈利博物馆”,茹科娃说。开幕式上名流云集,展出的也都是重要的俄罗斯艺术家的作品。这样的景象下,很难想象同时传来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 (LehmanBrothers)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艺术市场好像一切安好,甚至更加蓬勃和盛大,只是底下似乎暗流涌动,让观者心生紧张:金融危机之于当代艺术市场究竟有何影响,影响又会在多长时间内以何种形式表现?
从历史来看,1987年美国的股灾过后,艺术市场受到的影响一直到1989年才有了明显的反应。很多人议论着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影响 “滞后期”的可能性。10月在香港的苏富比秋拍也许会成为第一个印证。香港苏富比负责中国当代艺术部分的林家如说,现在普遍担心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是否会有很多藏家把作品抛出,再就是购买力是否下降。“我觉得媒体是过于紧张和悲观了”,在北京进行的香港苏富比秋拍预展上,她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便是作为最明显指标的拍卖行对于当下情况的反应,“第一这个影响不会那么快,也不会那么大,不至于全盘崩溃。第二这可能带来中国艺术市场的调整。市场的调整并不见得是件坏事,一些在市场最热的时候进来的二三流的画廊可能会被淘汰。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要更加谨慎,与此同时艺术品价格也会变得更合理。”她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些老的藏家曾经在市场过于膨胀时停止或者减少收藏,现在也可能是他们再次入场的契机。谈到赫斯特的拍卖成绩时她说这更多是个个例,毕竟少有艺术家能像他那样活跃和多产,“在西方这种方式可能很少见,可对我们中国来说,直接送拍、高价,这些都很司空见惯的,当然同市场没有西方那么规范有关”。
苏富比最近也在拍卖和部门职责的划分上做了新的调整。以前在纽约进行的亚洲当代部分的拍卖全部转至香港,这样会变得比较集中,而且亚洲当代艺术的收藏最大的部分还是在亚洲地区,在纽约可能没有在香港的效果好,林家如说。9月17日最后一次在纽约进行的亚洲当代专场的成交成绩为65%。10月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也首次开始举办夜场拍卖,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增的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拍品总数为47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