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是如此人何以堪?(2)
图门巴雅尔
10:56
2010-03-18
订阅
 1  |  2  |  3 

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因为当年无用禅师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画曾一度被他所拥有。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和《富春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一卷《富春山居图》从此分为长短两段,好像一对同胞手足,开始了各自的流传轨迹。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画的前段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从吴洪裕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先归张范我,又经季寓庸、王鸿绪、高士奇、安歧等手,乾隆十一年(1746年)收入清宫。

成为内府珍藏本来是这件绝世杰作的最好归宿,可事情偏偏再起波澜,这件“无用师本”《富春山居图》在清宫却被当成了赝品,遭受冷落。这桩画史公案的制造者是喜好风雅,又爱舞文弄墨的乾隆皇帝,他对前代名家书画的热衷众所周知。在此前的一年,即1745年,有人进献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上款为“子明隐君”,后称“子明本”),乾隆皇帝见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画卷上反复题咏,钤盖御玺,以致画面几无空余。没想到,就在他自以为得到了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的第二年,原是大收藏家安岐藏品的又一卷《富春山居图》(即“无用师本”),经大学士傅恒介绍也进到了宫中。这件作品的非凡超逸令乾隆皇帝心里也有了疑惑,但自己对先来的“子明本”《富春山居图》一经作出了至高的肯定和评价,此时再否定实在丢不起这个面子,于是依旧认定“子明本”为真迹,而称“无用师本”是“惟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以二千金的高价购得,一并收入内府。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臣子们也都随声附和,两本《富春山居图》名分既定,于是“假作真来真亦假”。

二百年弹指一挥间,清王朝覆灭,紫禁城变成故宫博物院,封建帝王的私家收藏成为博物院离得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将两件《富春山居图》反复鉴定比对,发现“子民本”在笔墨、题跋、火痕等诸多方面存在漏洞,应该是明代的摹本,最终确认“无用师本”《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真迹。真迹《富春山居图》虽然蒙受了“不白之冤”,被打入“冷宫”,却也因此躲过了乾隆皇帝的“宠幸”,没有像“子明本”一样被皇帝的题词赋诗搞得“遍体鳞伤”,也算是焉知非福了。而今,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乾隆皇帝的颠倒黑白固然有趣,但仍然无法冲淡“无用师本”《富春山居图》身上那与生俱来的悲剧色彩,因为这世上还有一幅《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的命运,也是两岸同胞骨肉分离历史的折射。”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牵头力推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一张600多年传世名画,一段承载着太多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的国宝,如果哪一天能够跨越海峡实现圆合,那将是何等的盛事!”

浙江博物馆曾通过各种渠道和台湾沟通,希望两岸《富春山居图》能合璧展出,但没有得到反馈。

2005年,《富春山居图》合璧一事出现转机。凤凰卫视刘长乐总裁曾几次到台湾努力促成这件事情,也得到了台湾方面的反馈: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先去台湾展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来大陆展览的事先不谈。

杨建新当时表态,希望实现两岸《富春山居图》的交流,有来有往。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去台湾展览没有任何问题,但希望台湾方面承诺适当的时候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能赴大陆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合璧展出。

“但当时台湾方面连这样一个遥远的承诺都不愿意。”杨建新觉得交流应该是双向才能持久。

200年又有一个契机出现。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60年来第一次合展,其中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有37件,包括多幅表现清宫生活的珍贵画像。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