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卢安克,请你读慢一点
雷梓
11:16
2010-05-24
订阅

经济观察网 雷梓/文 不清楚为什么新浪微博上又卷起一阵关注“教育志愿者”(柴静“面对面”采访时字幕使用的称谓)、德国人卢安克的浪潮。

我却为此而担忧。

这是一纸一挥而就的短章。请允许我不在这里重新罗列关于卢安克的事迹。

1997年,他结缘广西那块红土地之后,13年来几乎没有在离开过。他没有取得正式的教职,没有接收过一分钱的工资。准确地说,他只是与那里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

我不敢说自己就懂得卢安克。但是我竭尽心智去感受他,为他尽量考虑周全。尽量。

所以我在微博上诚心提醒,甚至是在劝阻。尽管我愿意相信,我劝阻的都是好心、善意,但是我们的好心善意是否就能真正地给出理解和尊重,然后才是帮助和支持。我希望我们都好好想,想好再做。

卢安克所做的,全非出自冲动和热情。我想,在我们被善意的热情驱使的时候,也能冷静一点。

施与受,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

卢安克在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之后留了一页字。这是其中的一段:“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为某人某事做了宣传,你就要知道:我不会跟别人合作,而只会为别人(的事)服务。如果有人以我的名义收费或捐助,那就是留给他们的。我是不会接收钱的。如果你在某地方看到我叫人去做什么,你就要知道: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不会叫人做任何事情。”

以下是我的一些劝告,如果你能看到,请稍微读慢一点:

如果不确定真的懂得,真的合适,请不要做一厢情愿的打扰。因为那样反倒可能给他和孩子们带来麻烦。

我理解我们的心意。但有时情况真的很复杂。我曾独自一人去“旁观”过一些志愿者的存在状态。有近乎惊人的相似在于,他们其实并不愿意被当做道德楷模传播。那是一个与常规社会有很多准则差异的身心世界,更多非物质所能施与支持。所以我才提醒,即使是出于善意,也请细心尊重别人的“不需要”。

滥用同情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情况可能会因此变得复杂。请尊重别人的【不需要】。

可以表达,但请谨慎。说实话,我们一般人离卢安克的境界太远。这个“一般”不带任何贬义,是因为日常所致。这个“境界”也不是指高低,而是指深浅。我们太分心,太着急,有些滋味咀嚼不到。

链接:卢安克,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他在华支教十年,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