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厨房革命(1)
王隽
10:08
2010-08-10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慢慢吃,是中国人常常在饭桌上说的一句客气话,简单的三个字其实是长时间来人们认同的吃饭方式。

和中国人在很多方面类似的意大利人,很早就提出了慢食主义 (Slowfood),1986年罗马麦当劳餐厅开业时有一幅反对标语:享受细嚼慢咽的乐趣是对抗生活捉弄的唯一途径。从那之后,卡罗·佩特里尼发起的“慢食”运动,以蜗牛为象征,侧重于食物和葡萄酒,后来美国人也接纳了这种说法,慢慢吃,开始在西方国家流行。

只要把吃饭的速度放慢下来就可以了吗?

显然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功课。人们追求的标签已经从“youarewhatyoueat”进化成了“youarehowyoueat”,吃的环境、餐具、气氛到整个饭食做出来的过程都被纳入了“How”的范围。就像意大利设计杂志《居casa》的中文版联席出版人段妍玲所认同的,食如其人,厨房慢慢变成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地方。

慢生活,慢厨房

都市实践的建筑设计师吴文一,这两年在美国做了好几处厨房的设计。他拿着那些厨房的照片,整个人都还处在一种强烈的表达欲之中。他说,“我设计他们的厨房,他们教会我许多道理。”

让吴文一这么说的,是一些有主张的客户。他们在设计师开工之前,提出了非常自我的要求,这些要求有关于记忆、私人关系和职业带来的喜好,虽然这些要求不好满足,但在磨合的过程里,厨房沾着主人们的工作细节和个人气质,很自然就有了独一无二的样子,这大概是慢食最需要的环境了。

一位大学的历史教授,要求用从拆掉的篮球场上抢着撬下来的木板做厨房里的桌子,那块板很旧,裂缝很多,“如果这个人对这个东西有不同的理解,你要尊重他。虽然这个厨房改变了,但是过去的生活还要继续延续下去。”他试图完全不去改变那块板,在裂缝里插上了红色的枫木,再用同样的木头给桌子包了边,重新抛光。就像中世纪法庭用皮子记录案件,擦掉后再记录新的内容一样,每次都会留下痕迹。就这样,教授在桌边吃饭时,篮球的记忆也一直保留着。

两位青梅竹马却从来没有在一起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结婚,也不住在一起。男士退休后,挨着女士的房子建了自己的家,请吴文一设计了一座桥把两家的厨房连在一起。从男士煮咖啡的地方走出去,通过长长的吊桥,可以走到女士的饭桌边。“厨房和吊桥,几乎可以解释他们一生的关系,而且还在继续。”

另一对夫妇,律师先生喜欢聚会,要开放式厨房,教授太太讨厌油烟味,设计师成了婚姻调解人,他就把一面墙敲掉,做了扇隐藏的门,在不做饭时,厨房就与客厅相连,是一个聚会的大空间,而太太下厨时,也不会怕油烟味蹿进卧室。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