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一鞋一世界(2)
第一代Alessandro:半路出家的鞋匠
1885年,年届二十的Alessandro,醉心于法国时尚,毅然收拾行装前赴巴黎。在途中与一个街头卖艺的剧团同行,在相处的几年时间里,为其演员及所扮演的角色制造皮鞋。1895年,Alessandro终于抵达巴黎,并在此开展了十年的鞋匠生涯。虽说不是必然因素,但青年时代的木匠经历在制鞋的造型方面给Alessandro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他擅长于度身订制皮鞋,而Maison Berluti在随后的一百年内,一直贯彻着这传统。
之前的活动有时也会在位于巴黎Rue Marboeuf街26号的Berluti总店里进行,这里离香榭里舍大道很近,名店林立,但这家店依然很抢眼,把它称为多功能的博物馆应该没有太多人会反对,店里的陈设维持着多年前的样子,一层看起来和普通的鞋店无异,二层则被装饰成偏英式俱乐部风格的会客厅,历任掌门人与一些顾客来店里订制鞋的照片被挂在墙上,四周的角落都摆放着古董鞋,有不少是历史上为一些名人定制的款式。专门辟出来的小厨房可以备些薄酒,Berluti的顾客喜欢在这个空间里设宴款待自己的朋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Berluti的顾客就自发聚在一起谈皮鞋聊梦想,但正式的SwannClub会员俱乐部则是在Berluti第四代接班人Olga Berluti的组织下建立的,为了纪念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名字取自他的首部小说《去斯万家那边》。第一次聚会,Olga就领着20位会员一起做了件文明人的“粗鲁事儿”:把鞋子脱下来,放在桌子上,手指缠上一小块威尼斯亚麻布,Olga一声令下,大家开始用顶级法国香槟DomPerignon按擦皮鞋,这是欧洲贵族的传统。如今,俱乐部会员人数已经壮大至百人,他们不设原则,却继承了普鲁斯特笔下聚会的偏好——不欢迎那些“没有情趣的人”。
“没有情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于俱乐部内容的规则,我们无从知晓。但与之相对的“有情趣的人”却不难概括:低调身份,高调爱鞋,尊重工艺背后的艺术,懂得鞋子对应的人生。这也是温莎公爵、肯尼迪总统、日本天皇、船王Aristotle Onassis、毕加索、马龙·白兰度、Andy Warhol、Yves Saint Laurent们除了性别之外的另一个共同点。

- ·“中日友好是一种天命” | 2009-01-03
- ·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 | 2009-01-03
- ·邹市明:职业化野心的新版本 | 2009-01-02
- ·邹市明:职业化野心的新版本 | 2009-01-02
- ·海盗惊魂 | 200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