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活爱艺术(1)
王隽
12:52
2010-04-12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周末的北京798艺术中心游人如织,出租车司机抱怨酒仙桥附近比平时还要拥堵。从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门前的红色笼子到白盒子画廊,到处都是背着相机的人。坐在落地窗前看着他们的杰罗姆·桑说:“798园区从规模上已经超过了许多欧洲的艺术中心,它很成熟,是世界级的,每天接待的参观者形形色色,类型丰富到不可想象。它把艺术从一小圈人身上散播开去,你看,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很有潜力。”

“可是和欧洲相比,我们还远远落在后面。”在法国生活了十年的曾琼,仍然对中国的现状持保留意见,“因为缺失的是古老的传统,把艺术和生活亲密相融的传统——我们觉得去美术馆是一件大事,而对于他们,是和喝咖啡一样的生活习惯,我们学会了喝咖啡,却还没有养成去看画展的习惯。”

这样的交锋并不新鲜。

拍卖会上的藏品频频诞生天价,从千万到亿元,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去数那串数字后面究竟有几个零,还是搞清楚这幅画上有多少个名家的题跋?得到这些天价藏品的幸运儿们是把它挂在家里仔细赏玩,还是压在箱底封存起来等着来年再入市换个好价钱?每年毕业的百万艺术院校大学生里,有多少人转行做了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领?还有多少个家庭在笃信“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的信条,却不知道未来有多少个艺术青年要过着毫无艺术感的物质生活?

从艺术市场的数字翻腾到学油画的年轻人放下画笔走向绘图软件,从杰罗姆·桑斯的“有信心”到曾琼的“仍然担心”,艺术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让艺术成为习惯

杰罗姆·桑斯是尤仑斯艺术中心的馆长,除了与当代艺术打交道,他还是LIQuidArchitecture(液体建筑师)乐队的主要成员,发了两张唱片,5月份会在北京草莓音乐节上做表演,台下将站满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的青年男女。曾琼在法国生活时每天打理花园、写书、看展览,回国后做画廊和艺术公司,他们都是习惯了在艺术中生活的人。这个习惯,是需要时间和环境去培养和累积的。

在法国,去看一幅画可能是一个人整个月的生活,而当地的美术馆没有因为民众的自觉意识而懈怠,相反,总是做出高质量的艺术活动,让人们的体会更加丰富。从1999年开始的“博物馆之夜”已经有11年的历史,2008年有150万人点起了帽子上的 “矿工灯”,在黑暗中观看每一尊雕像,而每个城市都为观众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巴黎艺术与工艺博物馆邀请孩子们共同寻找馆内的“秘密”;在下莱茵省,人们在夜色中游览古堡,并品尝着手工作坊烘制的奶油蛋糕;位于蒙特邦的博物馆则为游客奉上爵士音乐……博物馆之夜被当地人视为节日,为了能获得与平时不同的观感,许多人都自觉地在广场上排队直到深夜。在欧洲时常发生全城的艺术狂欢,杰罗姆·桑斯告诉我,美术馆的“白夜”派对上,不仅有通宵的展览,艺术家也会和观众们有更亲密的接触,而不是像开新闻发布会一样台上台下的提问回答。从习惯的培养上来说,与法国相比,中国自然起步很晚,但是在近几年,这种培养公众参与艺术的活动也正在兴起。

2010年的春天,北京的八家美术馆尝试着做了第一次的联合展览 “艺术大动员——24小时艺术周末”,单从名字就能看出,策展人的意图在吸引更多人在周末到美术馆来。

春夏秋冬的第一个周末,八家美术馆会做出一个主题策划,春天是美术馆的建筑之旅,由建筑师带着观众参观这些设计独特的展厅。除了主题策划,每家美术馆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展览,例如北京画院的齐白石、黄胄展,天安时间的荷兰前卫建筑师群体MVRDV的城市设想,还有今日美术馆的版画工作坊和儿童绘画与心理讲座……这些活动,都在无形中秉承了美国博物馆协会在1900年对艺术馆做出的定义——“艺术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是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就算联展是从2010年的春天才开始在北京首次举办,中国的美术馆馆长们至少意识到,让人们走进来,是让艺术成为习惯的第一步。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