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垄断了吗
朱冲
2010-11-17 14:03
订阅

经济观察网 朱冲/文 4天,79枚金牌。正值广州深秋举行的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夺金势头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更可怕的是,这些金牌完全在意料之中,没有一丝冷门或意外——中国代表团预计,在15天的亚运会赛程中,勇夺200枚金牌。算一算平均每天的金牌数,基本一致——后半程没有这么猛。

每天近20枚金牌,正如sina网总编陈彤所说,如此多的金牌,哪里有新闻点?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也会对不停响起的国歌声感到太熟悉。因此,包括很多专业人士在内都产生了一种担忧:亚运会会像乒乓球、羽毛球那样被中国垄断而失去关注度,失去他人参与的兴趣吗?在中国举办还好,如果是外国举办亚运会,看着如此多的金牌被中国夺走,还有国家会举办吗?

其实这种担心也有点多余,中国代表团还没有强大到像中国乒乓球那样的垄断程度。足球0比3输日本、0比3输韩国,已经不出意料的早早出局。不管球员们要下跪向全国人民道歉也好,还是总局要考虑解聘所有本土教练,一律聘请洋教练也罢,总之中国足球就是屡战屡败。还有备受期待的张琳,据说为了让他安心备战,旗手的荣誉都改由他人担纲,可是,他两次败于朴泰恒手下。在这些真正有他国参与竞争的项目中,接下来我们还会有哪些失败?女排?田径?

除了乒乓球、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中国体育真的强大吗?200枚金牌能标志着我们是体育强国吗?那么多金牌,那么多冠军,我们为什么独独对张琳寄予厚望——大概这是唯一一个在世界性项目中,我们能够和世界水平保持竞争的人。

田径、游泳,众所周知,这两个项目占据了大型运动会的半壁江山,可我们除了刘翔,以前的刘翔,别无他人。虽然在亚运会的舞台上,我们的游泳、田径对金牌的贡献也许并不低,但含金量有多大,包括他们自己都知道。这就是以前寄望刘翔,如今寄望张琳的原因吧!

有记者批评中国队的夺金热潮,建议应该更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亚运会可以让业余选手或者大学生选手参加,遭到了中国体育高层的严词批评,认为颠倒是非。他的理由是竞技体育争夺金牌没有错,而且和发展群众体育不冲突。

的确,竞技体育争夺金牌没有错。但问题是,当我们在奥运会上已经问鼎金牌榜,亚运会的价值对中国竞技体育还大吗?看着马琳在乒乓球比赛中每获胜一球叫嚣的表情,难免让人怀疑:已经参加过两次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的马琳,对亚运会真的如此投入,亚运会的比赛真的能让他如此兴奋吗?看看中国男篮对蒙古的比赛,赢了多少分不谈,观众在体育比赛中听说过蒙古队吗?他们是不是为了让广州亚运会成为历史规模最大的一届才象征性参赛的?中国球员面对蒙古,在篮下迎人就是当头暴扣,这真的能让人兴奋吗?就好比大人和小孩打架,打赢了很高兴吗?如果对方是美国男篮呢?还有体操、跳水等项目,用曾经的跳水王后高敏的话说,在亚洲,我们不用派国家队队员参赛都能稳获金牌。当日本等国明知不如中国队时,纷纷派出二队参赛,我们的胜利又有多大的价值?当然,官员们会说,这是为了奥运会锻炼队伍,对于游泳、田径等项目也许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当大多数项目的对手和你都不是同一等级时,这样的比赛又能起到多大的练兵价值?男篮打类似蒙古这样的球队,能为奥运会起到练兵价值?估计除了我们的体育官员,没有其他任何人相信。

而且,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确不冲突。但问题是,我们发展群众体育了吗?这个问题你去采访体育官员,他们肯定能拿出一堆数据告诉你,我们几年来群众体育得到了多大的发展,体育设施增加了多少。可我们实际的感受是,到哪里能找到一块场地踢场球、打场球?虽然鸟巢空在那儿,五棵松空在那儿。

让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的提议也许并非没有建设性。既然亚运会的金牌对我们已经没有意义,既然我们竞技体育的目标暂时不变,那我们也更应该瞄准的是奥运会的金牌,而非亚运会。设想:一向喜欢体育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如果得知能有机会参加亚运会的比赛,那将在中国掀起多大的群众体育热潮?借用中国娱乐业最流行的海选、pk,英国伦敦奥运会的目标——让英国人的运动时间增长到平均每天半小时,在中国可以轻易实现。到那时,官员们发展群众体育的功绩数据才会添上更重要的一项,更令人信服的一项。

至少在部分项目上是否可以考虑?这样既照顾了金牌战略,又兼顾了群众体育。如此一来,官员的政绩更大,外界的批评更少。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