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门巨变:我们在哪儿(1)
经济观察报 特约作者 苏西 2008年5月24日,前门东侧的美国公使馆车来车往。请柬上印的前门23号既是名字也是地址,的哥依着门牌号找着了地方,拍着大腿说这不老美国公使馆吗?也有的人对这带熟悉,直接告诉你,老公使馆还要早,以前这是前门国宾馆。
24日开幕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只是即将慢慢浮出水面的前门23号的一部分。曾经作为上海外滩复兴者、一手策划了外滩3号的李景汉出任执行董事长,而担任过外滩3号沪申画廊艺术总监的翁菱,也作为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的策划总监。开幕展看来别有意味。
这个被叫做 “我们在哪里”的艺术展旨在向发展了不到20年、但到处是繁荣与虚妄相交织的国内当代艺术发问。当艺术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对问题做答之时,无独有偶,前门南侧的大规模的改造仍然在继续。
2008年6月9日,从昌平来北京看女儿的张大爷特地到了前门。这里仍然是一个被蓝色的铁皮包围着的大工地,几个方便运输的大门有保安把着,为了往里看,好奇的人们到门的另一侧把蓝铁皮给掰弯了,从那个不规则的缺口中看着已经着完颜色的五牌楼,挂起了红色糖葫芦灯的前门大街……张大爷拉着边上的保安问,电视新闻上说5月1号就开街了吗,不让咱进去看看吗?保安说:“看您说的,电视也有报错的时候啊。开街早着呢,里面除了房子啥都没有。这些房子就像要出来逛街的女人,不是也得涂脂抹粉吗?”
张大爷又左右瞅了瞅,带着遗憾离开了。
包括前门大街在内的前门地区,由于靠天子脚下,几百年来一直是“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中心,它东侧是鲜鱼口,西侧大栅栏靠三纵九横的胡同形成紧密路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孕育出以商业和娱乐为主的、地道的北京城市文化风情。可以这么说,在北京,如果人们在心理上都存在着一个天安门的话,也都会有一个前门。
但是如今,前门在哪里?
前门23号
李景汉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前门23号无意中成为前门地区改造之后首个亮相的项目。继画廊开幕之后,提供法餐的布鲁宫也开幕了,在见到我之前,他正和工匠讨论餐厅中一个用来做摆设的柜子。他叙述在最早接触前门项目时候的激动:“我2003年就开始谈前门的事情,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北京的外滩实际上就是天安门,而前门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其实我一直想要到北京做事情,论对当代艺术水平概念的理解和深度,理所当然还是北京。北京在现在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金融中心——这个中心不是上海,是北京。你要在北京做成这件事,那就是真成功了,而上海很容易。”
李景汉曾经掀起了外滩的改造风潮。当他采用了一种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形式,将外滩3号保持外观、内部重新装修推出之时,他也将整个3号做了周密的策划:阿玛尼在中国的首家旗舰店、2002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翁菱打理的沪申画廊、由米其林名厨掌印的餐厅等,虽然价格不菲,但来过的人似乎都触碰到了外滩十里洋场的奢华。之后,和3号极相似的外滩6号、18号纷纷亮相,但再也没有哪一个超过3号。
对于前门23号,他的概念和外滩3号不同。他解释说:“外滩3号虽然有一个画廊,但是有时候可能你进来15分钟就看完了,即使你想留也留不下来。但是23号不同,它的内里不是被动、静态的地方,它是一个艺术空间,你可以看看画、在小剧场看戏、上网、去书吧看书、和朋友聊天、听讲座,它就变成了一个以艺术带动的文化场所。”
把前门23号落实下来并不容易,取得租赁权的谈判持续了2年。从2005年4月开始精心修缮。但是即便到现在,埋在地下的小剧场、日餐厅等的修缮工程都还未结束。
李景汉一再强调 “市中心”的概念。他说:“我到过的城市中,除非是迈阿密那种地方,最热闹的地方一定在市中心,文化中心也一定在市中心。它是大都市的核心,能反映城市的动态。”这不仅给了他信心,也令他始终能心平气和地去达到他想达到的品质。

- ·张永和:从“非常建筑”到“普通建筑”(下) | 2008-09-10
- ·前门巨变:我们在哪儿 | 2008-08-02
- ·前门何时开街 | 2008-06-22
- ·回不去的前门 | 200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