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门巨变:我们在哪儿(2)
改造还是不改造?
前门23号不过是前门改造的一角。
事实上,前门大街的改造的声音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
2003年,根据《前门地区修缮整治总体规划方案》,规定继续以微循环方式对前门地区进行修缮。这个方案还包括“2004年启动对前门大街东侧路拆迁,并继续以微循环的方式对前门地区进行修缮,也就是将该地区剩下的近500户居民用房腾空,再对房屋进行修缮,整体保护该地区的胡同肌理”。
中国考古协会会长徐萍芳作为北京市政府2004年正式聘请的10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顾问组成员之一,责任是为北京旧城的所有城市建设工程提供论证,并制定论证程序。
徐萍芳回忆道:“《总规》下来以前,2003年我们就论证过好几次前门大街,当时就找了北京市政府聘请的10个人。我们的意见就是不动。”前门地区的改造和前门大街得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次都实现了。“保护旧城风貌和前门买卖做得成与否、里边居住的胡同民房的拆除,这是两码事。”
2008年6月,前门大街开街在即,北京市副市长陈刚邀请徐萍芳、谢辰生、傅熹年再次到前门大街提提意见。随行的还有市规委的主任和崇文区区长。
在这些老专家眼中,前门大街是巨变。徐萍芳说:“路一加宽,前门五牌楼小了。而且是越靠近珠市口盖得越不像,往珠市口以南就稀里糊涂,全是新的啦。原来我们说整个前门大街不必这么拆,它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什么就是什么。现在拆光另盖,还说是按着老照片盖的。原来东西在那儿摆着,干嘛拆了照着照片盖呢,凭什么呢?现在生米做成熟饭了。”
副市长问专家们怎么办,“我们当场就跟副市长说清楚了。现在就是盖了个楼子出来。前门大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铺面房,各盖各的,没有一个统一施工。你按图纸统一施工盖出来就假。最大的问题是,好比现在的前门大街,里边房子盖起来了,就算是按老照片盖的,但是人家是商业区,前面人家有招牌有幌子有牌楼的,当时看并不是这个样子。”他还记得鲜鱼口南边的饽饽铺(糕点铺)正明斋前门过去用木头弄了一个门脸呢,现在只有一灰楼.
老先生说急了,但房子盖出来你再拆怎么浪费得起?
“我说大街宽了,没这么宽。中间加铛铛车也增加不了风貌。再者,把故宫消防缸放前门大街摆上来了,拿这儿来也当消防的也还可以。但消防缸里边种上树了,哪有那么大花盆?”
“另一个是路灯,前门大街本来就没路灯,怎么解决可以商量。但是现在弄成了糖葫芦、鸟笼子、风筝,弄鸟笼子说是北京人爱养鸟。我说中国灯不能这样,有路灯是民国后的事,还是从外国引进的。如果装上上世纪的老路灯,那也还行。”
“而且,前门大街不是公园。弄凳子也行,以前铺子里都是大条凳。你如果放上石鼓,这是国家用来刻国家纪事大典的,很严肃的,你不能放大街上。最早的石鼓是故宫里传下来的,坐屁股下面不斯文扫地吗?而且还挺大。垃圾箱是仿大门口抱虎石的,不伦不类。这脑子里没有历史没有文化,都在画画呢。”
徐萍芳说:“陈刚和我们三人的意见都是一样,坚持一定要改。”
斡旋
2007年3月, SOHO中国花费近54亿人民币获得前门大街开发权,5月,前门在相对漫长的空地等待之后,一场再造前门的工程开始进行。
SOHO中国找到了包括韩国建筑师承孝相、美国建筑师Ben Wood、在英国的非洲时尚建筑师David Adjaye、中国建筑师张永和和周恺五家建筑师事务所参与了前门项目。在前门的项目的选择上,张永和并没有太多的迟疑。一方面是他和SOHO中国的张欣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经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胡同长大的北京人,他对前门、对北京有一份责任感。
但,怎样去重现前门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张永和说:“这里有一个本质的问题,原来的建筑技术,原来的材料,方方面面都不存在了,你非一定要也行,那你要花比真古董多出多少倍的投入,谁去做?”这和徐萍芳的考虑一样,前门大街的形成是各盖各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累积,拆光了照着照片重盖,实际上已经相当于重新做一个新前门规划。对于张永和,能做的就是尽量用新的建筑呈现老的城市生活的质感。应该不是去造一个假古董,“从城市肌理、尺度、视觉质量来看,前门只能轻手轻脚地做”。张永和笑了笑,又说:“我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做到,但我的意思是,如果胡同基本保住,尺度上尽量还是和原来一样。我们把交通尽量组织在地下,房子基本是灰色的,把胡同里面开窗的量都尽量统一,那生活的质感是以前的,只是建筑是新的。”
这也非常不容易,前门大街开工的时间是2007年5月,2008年8月8日就是奥运会,最早公布前门2008年5月1日开街,也有配合奥运的意思。工期太赶。
建筑师周恺就十分沮丧。他的事务所负责大街南边的设计,眼见3个月街面上的房子已经盖起来,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建筑师的设计可发挥的空间非常小,令他高兴点的事情不过是把果子胡同的树保下来了。
张永和抱着开放的理念去设计,却被当成前门工程中最保守的人。为了这个项目,身边的人都叫他“张老”,在他的坚持下,所有的房子使用了统一的胡同灰色。他笑着打趣:“我比专门搞文保的在这方面还保守。”他解释道:“我们理解的文保与传统意义上完全复原的文保是有差异的。胡同它都有一个合适的尺度和密度。我们现在在里面规定大概30米就必须要有一条小胡同。保持胡同原尺度是一个,其次就是胡同的原密度要和以前的一致,要不就不方便。以前的建筑都是一层的,偶尔是两层的。现在基本就是两层的,有少量的三层的。当然最理想的达不到,但是起码不会有很高大的建筑。”

- ·张永和:从“非常建筑”到“普通建筑”(下) | 2008-09-10
- ·前门巨变:我们在哪儿 | 2008-08-02
- ·前门何时开街 | 2008-06-22
- ·回不去的前门 | 200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