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话说长江》到《大国崛起》(1)
经济观察报 沈威风/文 2005年11月,《国际先驱论坛报》推出了一期 《中国特刊》,他们的一位记者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走完了长江全部可通航的距离——2188公里。这位记者总共走了7天6夜,在详细地描写了他所乘坐的 “维多利亚玫瑰号”游轮上的食物和从沃尔玛可以花4.99美元买到的白色塑料椅子,还有因为修建三峡大坝而即将被淹没的酆都老城区之外,他花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一个给自己起了一个英文名字叫MinnieLi的小女孩。这个女孩每个月付给游船500块钱,获得了在游船上卖风筝的权利,可是这一趟旅程下来,小姑娘只卖出去一只风筝,她最大的收获,或许只是和这位记者学会了风筝的正确英语发音。
几乎在同一时候,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把注意力再度集中到了这条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意义的大江之上,他们发起了一次中国电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记录长江的行动,为了能在5800米的高海拔地区拍到长江的源头,除了高清摄像机,他们甚至获得了军队的支持,动用了军用直升机。这部名为 《再说长江》的纪录片在2006年7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反映非常强烈,但是更多的人则把这部纪录片,看做是20多年前那部反应空前的 《话说长江》的一个补充,当然,这本来也是一部对 《话说长江》致敬的作品。
只是,在 《再说长江》开拍时,剧组把当年在 《话说长江》里一晃而过的脸定格成100多张照片发表在沿江省市的晚报上,以 《你是谁?你在哪里?》为标题 “真情寻找”,最后他们找到了4个人。这些人在当年的《话说长江》中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只是作为一个意象而存在,而当他们再度出现在 《再说长江》中的时候,他们被当成了故事在叙说,他们有名、有姓、有工作、有生活、有过去20多年的时间烙印。
这些人,和被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记者写下来的那位卖风筝的姑娘一样,都是生活在长江沿岸的寻常百姓。
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只有两个频道,节目形态也很单一,新闻之外,只有些许文艺演出。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地缘的关系,日本的电视节目是最先涌入中国国门的。日本的电视台对于中国历史地理也兴趣浓厚,一系列介绍文化遗存、地理景观的专题片,以中日双方合作的形式被拍摄出来。其中包括丝绸之路、故宫、长江、黄河、长城。
《话说长江》是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部。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摄制了这部纪录片,在历史上第一次对长江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事实上,对于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来说,要拍摄一部这样的电视纪录片,在技术上就有困难。因此,当时的合作模式都是日方出钱出设备,而中方出钱出力。《话说长江》从1979年开拍,到1982年进入后期制作经历了漫长的制作周期。 《南方周末》曾经记录过后期制作的过程, “拍摄完成之后,日方把素材带回国内,剪了一部单本纪录片 《生生不息》。中方派员到日本的电视台看素材,把需要的部分拷贝回国。日方的35mm胶片素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中方用16mm摄像机补拍,再拿到日本中央显像所洗印,最后编辑出25集‘大型系列电视节目’ 《话说长江》———这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第一部系列专题片。”
在播出的时候, 《话说长江》在创作上首次推出了纪录片主持人形式,陈铎和虹云两位播音员不再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他们出现在了屏幕上,直面电视观众。这种创新的形式,使气质儒雅的陈铎和端庄大方的虹云,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当然,这些都不是 《话说长江》能获得40%收视率的真正原因。1983年,改革开放不过5年的时间,长时间思想、眼界的禁锢,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世界和知识都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渴望,对于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电视还是一个新鲜的物事,从电视上亲眼看到从冰川上滴落的一滴水,是如何汇聚成万千支流的辫状水系,亲眼看到同一条长江水,是如何孕育出长达6000多公里沿岸迥异的风土人情,亲眼看到和自己同根同源的中国人究竟如何生活。这一切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已经足够震撼。
当年的报道这样描述: “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节目 《话说长江》。”当时中国的人口是9亿,电视机的普及率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可是每个周日的晚上,几乎每一台电视机前面都坐满了人, 《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准时响起,几乎没有例外。40%的收视率,在中国和世界电视史上,都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因为时代的原因,几乎是不可能超越的。
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因此而产生了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此后,我们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对长江和黄河发起挑战,在1986年为了抢在美国人之前首次尝试漂流长江成功的年轻人们,甚至被视为民族英雄。

- · 彩色电视传播 | 2009-12-07
- · 黑白电视直播 | 2009-12-07
- · 电视的孕育诞生时期 | 2009-12-07
- · 《世纪大讲堂》——学术也一样让你听得懂 | 2009-12-07
- · 《名人讲堂》——明星变“学者” |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