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话说长江》到《大国崛起》(3)

订阅
2009-09-08
沈威风
 1  |  2  |  3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述和话题,陡然再度宏大起来。这一次,历史的视角更加纵深,世界的视角更加广阔,中国人更愿意站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以 “人类发展”的高度来为这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寻找可借鉴之处。这个时候产生最广泛影响的两部纪录片,都有一个非常宏大的名字,一部是以2000年前秦国军队如何统一天下为主题的《复活的军团》,一部是以近代世界史上9个超级大国崛起过程为主题的《大国崛起》。

这两部题材迥异的纪录片,事实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都在以考古证据和历史研究为依托,以故事的表现形式,探寻历史的真相;它们都试图告诉观众一个道理,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如何崛起的?秦国的军队为何战无不胜?葡萄牙的海盗为什么能够纵横四海?日不落的帝国,是怎样一步步达成?更多的时候,我们通过这些史诗般的镜头,通过浩如烟海的历史史料,似乎能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和经济的崛起息息相关;而经济的崛起和军事的强大,往往又和某项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无论是回望2000年前的中国历史,还是把目光投向大洋之外,历史在某些层面总有一些相似的规律,如果能发现乃至以实践来印证这些规律,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听起来是那么的激动人心。因为在这个年代里,中国人又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经济崛起所带来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一代的中国人第一次感觉到一个国家在崛起时候全世界投注的目光,艳羡中又带着一点惊恐。在这个时候,中国人似乎需要一点信心的支撑,我们毫无疑问在崛起,但是我们在以哪种方式崛起?我们会以哪种方式强大?

中国的领导人一直在反复强调说,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正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 《大国的兴衰》,原本只是一部学术著作,在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学者和学生之间流传并被奉为经典著作。这部书在2006年1月在中国再度出版之后,令人意外地登上了图书畅销榜。这一切都说明,无论是国家的领导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被国家经济崛起的热情所感染,急切的希望中国能够凭借这一次 “复兴”的机会,重新参与到世界格局的主导力量中去,承担起二十一世纪的大国责任。

或许, 《复活的军团》和 《大国崛起》并非这种思潮的倡导者,它们只是应运而生。十年前,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在努力用镜头不动声色、相对客观地记录生活, 那么现在他们会更加倾向于赞同英国人格里尔逊的观点: “纪录片是对真实的创造性的诠释。”

相关链接

80年代,打破思想的禁锢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遵循改革开放整体方针,中国纪录片也打破了原有禁锢,迎来了第一次繁荣发展的良机。

这一时期,《泰山》、《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优秀的纪录片逐一走上荧幕,并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90年代,真正的小人物史

与80年代的纪录片相比,90年代的纪录片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追求尽量不带主观预见地客观反映事物的进展”、“用事实说话”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的主题。

并且,伴随当时大众文化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打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旗号的《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必然产物。

凭借这种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的表现手法,《东方时空·百姓故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21世纪,用“讲述事实”引人思考

进入21世纪,人类的求知欲望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电视作为连接普通百姓的传播媒介正在承担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科教兴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央视制作的《见证—发现之旅》作为一部科教纪录片,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通过紧紧围绕以“科学”为内容核心,并通过现代化电视制作技术及市场化运营管理体制,该部纪录片成为带领普通电视观众“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的排头兵。

TCL电视引导国人了解世界

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借助真人真事而引发人类思考的影视艺术形式,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但较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纪录片并未得到长足的发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这一“新兴”传播媒介慢慢进入到众多老百姓的家庭。中国的观众开始更多地通过电视纪录片了解世界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

1992年,TCL成功研制生产了王牌彩电,加快了国内电视机用户的普及速度。

越来越多的电视用户通过TCL电视展示的种种现实图景,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了解社会的变迁。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