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话说长江》到《大国崛起》(2)

订阅
2009-09-08
沈威风
 1  |  2  |  3 

从1981年的 《丝绸之路》到《话说长江》再到1986年的 《话说运河》,一系列以介绍锦绣河山和文化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尽管在当时,电视台摄制这些纪录片的初衷,还是将它们纳入 “思想教育节目”之中,试图 “通过介绍革命历史和先进人物事迹进行思想教育”,或 “通过介绍锦绣河山和建设新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对于当时的电视观众来说,对知识的渴望压倒一切。那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和 “科技兴国”的思想被推到最高地位的时代,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出版界也是一样,在当时曾经出版了一套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无所不包的 《走向未来》丛书,这套丛书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学者和知识分子。

甚至这种重新反思和解读历史的视角和态度,反过来也影响了以宣教为目的的电视节目。1987年8月,一部名为 《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纪录片一经播出,立刻引发强烈反响。这是一部以共和国军事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片,从南昌起义开始到建国大业的功勋,十年间的艰难历程和红色英雄的铁血悲歌,这本来是一个典型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的电视片,在1987年形成一股收视热潮。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部电视片对那一段历史的重组和描述,有了一些出人意料之处。比如这是第一次在电视上对毛泽东直呼其名,这是第一次在纪录片中采取了同期采访的方式,这也是第一次在纪录片中把注意力放在小人物和细节上,让宏大叙述的题材因此而变得有了些血肉。据说,当时人们见面打招呼不再是平常的 “吃了吗?”而是讨论前一天晚上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那个日本兵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脸上露出的羞愧的神情。

用冷静客观的史学态度看历史,尤其是共和国的军事史,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理念上,开始转向客观和成熟。人们把目光从辽远的历史和辽阔的大地上收回来,回望自身,更多地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原生态的状态,而不再是一味高歌猛进。这种价值观和审美的转变,给电视纪录片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从1991年的 《望长城》开始,到后来的 《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一系列的纪录片,都带有强烈的回归生活的特点,开始重视记录生活的原生形态,以原汁原味甚至粗糙为美。

更值得记住的是,1993年陈虻加盟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栏目组,出任 《生活空间》的制片,他提出一个著名的理念,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中国电视传媒史上的第一次,国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把以专题纪录片的形式,不间断地把目光投注到老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去。这个栏目开创了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一个先河, 《生活空间》长达十几年的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描摹,创造了电视史上的一个神话,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一部真正的小人物史,一段完整的社会经济形态变革时期的民生记录。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