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是内蒙古人,在那个植物资源相对贫瘠的地域里,人们似乎更加珍视绿色的生命。她记得爷爷奶奶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上都有很大的分歧,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很爱打理院子里的70多种花草。从小就修剪花草、除虫浇水,常常和日开夜闭的神奇的牵牛花对话——梁平从那个时候就认可交流的重要性。大学二年级,梁平看到了一位德国花艺设计师的现场表演,平凡的植物在设计师的手里迅速地变成了一组“植物艺术品”,她很快做了决定,不再继续大学的课程,转而拜师学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花艺设计师绝对是个新名词,有幸跟随德国师傅学习的梁平,获得了更系统的花艺知识。
从园艺的历史来看,在早期,不管是意大利式的强调树木,还是伊斯兰式重视装饰性的器皿,又或者是后来欧洲流行的修剪过的“自然派”,它们都与建筑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在中国园林里就更加明显。“事实上,花艺设计也不是单独的一块,它同样也是室内设计的延伸。”在梁平的眼里,不管是400平米的庭院还是20平米的露台或者更小的公寓阳台,都和家是同一个主题之下的设计,是室内与户外空间的连接。
做好这个连接需要了解植物,了解建筑以及居住在其中的人的特质。她接手的案子里,居室的风格有时候决定了花艺设计的基调。中式房屋的主人大多偏爱东方元素,院子里就会有水,会放灵璧石和“很中国”的竹子、兰草;东南亚风格比较摩登,会用到木雕做热带植物的配饰;日式简约则会充满禅意,会用到大量工整的、精致的、形体相对较小的花草。但是设计师往往只能做到第一步,大部分时候与庭院相处的还是主人。
说起主人,梁平提到了一些客户的误区。“我的客户里有一群全职太太,她们主观意识很强,会参与整个设计过程,有偏爱的植物就希望多摆一些,不太考虑气候条件,等院子做好了,却不一定人人有时间和心思去打理,只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花园从播种的第一年起就能像别人家种了十几年一样漂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广东的客人希望把亚热带的果树移植到北京的家中,倾向于环保的她也不支持这样做,抛去气候等原因,单空运植物、土壤、肥料等,就是巨大的浪费。
正如同近日来欧美盛行的乡村风格,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趋向于用最自然简单的方式来做家庭花艺,器皿的选择上从前两年的意大利式的不锈钢、亚克力材质到现在的原色木头,挨着海边的城市就用贝壳来做配饰,对于种植植物这件本身就很环保的事情来说,让种植的方式更环保,是梁平希望更多人能理解的。她说,“在北京,也有‘特产’的花草,比如连老外都很稀罕的单瓣月季,它对北京的气候很适应,也很漂亮,更重要的是,它就只生长在这里。”
梁平最后提到了一个画国画的女孩,住在一套老式的公寓里,阳台只有几平米,因为喜欢藤蔓植物和西番莲,她搭了花架子,枝繁叶茂时,支了张小桌子在阳台上画画,那儿就变成了她创作的最好的空间,很私密,路人从楼下经过,会看到被藤蔓环绕的一个漂亮的阳台,虽然房子很旧很小,但是植物带来了很多改变。“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懂多少植物的知识,而是主人真的要花时间去和花草打交道,它们是一些相对短暂的生命,所以需要更好地对待。”
- 像画山水一样做建筑 2010-03-29
- 3月27日 熄灯一小时 2010-03-29
- 如何布置绿色空间 2010-03-25
- 洁尘的园子 2010-03-22
- 从聚会看男人 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