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网络上一边倒的批评之声涌向了新版《红楼梦》,这部电视剧引起的讨论已经超出了娱乐范围,而更像是一个公共文化事件。
许多场景和配乐像鬼片、年轻演员表演上的不到位、“黄瓜贴”的头饰、过多使用昆曲戏服。从内到外,新版《红楼梦》在网络上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打趣新版《红楼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总制片人李小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有些人根本没有看过 《红楼梦》,就忙着跟随潮流批评《红楼梦》。对这样的信息我们选择过滤。”
导演李少红拍摄之前没有考虑这些可能招致的骂名,此前她的作品《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影视剧借由极为个人风格化的创作吸引了大批观众。作为投资老板之一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正是看中了李少红在电视剧创作上的艺术潜力,才找其来担任《红楼梦》总导演。
对于李少红导演个人的创作上来说,最困难的是如何对120回的《红楼梦》内容进行取舍和如何把曹雪芹意境化的文字用镜头表现出来。李少红选择了在内容上完全忠于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原著,而在形式和镜头上下更大的功夫。
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初李少红就明白,这一次的创作注定不会孤独,当她选择接受这个任务时,所有的过程就已经公共化了,剧组的一举一动都会触碰到公众的神经。《红楼梦》文学题材的特殊性意味着李少红要面对超出以往更广泛、更苛刻甚至是红学爱好者这样一批更“专业”的观众。更形象的例子是,作为一部电视剧,《红楼梦》从开拍之初与创作有关的每一步同样都在第三只镜头的记录下,“时机合适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个公布出来。现在我们的态度就是不夸张不辩解,不掩盖不回避。”对于现在的一些有关内容的批评,李小婉如此回应。
演员波折
韩三平在2008年3月视察红楼培训的影视基地时将李少红的加入定义为“受命于乱世”。然而事实上,李少红此前有过两次拍摄 《红楼梦》的机会。
成长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李少红第一次机会是和自己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老师谢铁骊一起拍摄电视剧版《红楼梦》,最终由于怀孕生子不得不放弃。但是谢铁骊的工作态度却直接影响到今天李少红的创作观,拍电视也一定要重视细节,这也使李少红多年来一直坚定的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拍摄电视剧。
第二次拍摄红楼的机会在2002年底,李小婉介绍,李少红拿到了一个《红楼梦》的120回的电视剧本,当时她正在同时拍《橘子红了》和《人间四月天》两部戏,《人间四月天》更因为要去英国拍摄一个月难度极大,因此也因为时机不合再次错过《红楼梦》。
根据之前媒体关于新红楼的拍摄时间的推算,李少红这次拿到的剧本正是中影集团参与投资的新《红楼梦》。因为李少红的拒绝,制片方才又找到了另一名女导演胡玫,没想到最终兜了个大圈子,还是回到了李少红手里。
- 李少红的篮子盛不下《红楼梦》 2010-09-15
- 我看《红楼梦》 2010-07-14
- 中国电视 “洋面孔”越来越多 2010-06-24
- 高希希:我怕戏平庸 2010-05-17
- 解码历史剧 200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