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值得尊敬的身影
经济观察网 书评人 焦建 阅读《南方传媒研究》,是一件充满对比的事情。作为一本南方报业集团主办的定时出版的研究性丛刊,这本书在2009年的第一辑中,聚焦于讨论两件事情:2008年南方报业集团内部表现突出的记者,以及2008年的这个“记者落马年”。
其实不应该用过分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受到前面所说的主办单位的影响,《南方传媒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本特别充满学术气息的杂志书。它的许多内容来自报社内部及外部记者的直接经验、他们的思考。除此以外,才是来自学界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既可以说它缺乏严谨和整体性的逻辑,但在另外的一个方面来看,正是来自第一线优秀记者编辑们的所思所想,给传媒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以及研究的真实材料。
2008年中国是充满新闻事件的一年。在这本书中,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年度记者(包括提名)得以全面展现。他们来自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众多报刊杂志,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了中国无数新闻现场的报道。他们以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文字与识见得以当选年度记者。在我看来,他们所获得的这个奖项,比其他的许多所谓全国性的新闻奖项,要沉甸甸的多。
记者们每个人都给出了一篇自述。他们的同事还补充了另外的一种视角。主观与客观相形相应,这些记者在2008年的遭遇,得以更加丰满的得以呈现。他们的个人经历,以充满文采血肉丰满的方式叙述出来。在汶川大地震这个难以忘怀的事件当中,众多的南方日报社的记者亲自赶往前线,他们作为一个记录者,写出了无数的新闻业值得引以为傲的新闻篇章。这些个人化的经历也许当时无法在报刊杂志上得以呈现,但他们作为亲历者,在此时记录下来的文字,依然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很多时候,我羡慕那种得以亲身深入新闻现场的记者,他们得以以一种局内人的身份参与历史的进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汶川地震这样的灾难,假如真的亲眼得见,也许更多的是痛苦与伤感,这些记者依然在记录历史,但这记录的过程中,他们一定承担了外人难以想象的负担。那么多的记者在耗尽了自己的心力之后,他们做噩梦,他们深入这苦难太深,他们难以摆脱那样的一种悲惨……
“这一次,深入新闻的现场,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抛开种种其他的因素不谈,这样的一种疑问,就给记者职业,特别是中国的记者职业,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沉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来自现场的叙述,将比其他的种种道理,更加能够激起这个领域里新近参与进来的人的职业自豪感。我们可以说,我们的新闻人历史,将因此平添厚重与责任。而南方不愧是中国媒体的“黄埔军校”。那些南方的优秀一线记者至少赢得了我个人的尊重,他们的经历也因此成为了我个人的一种职业标杆。
本书讨论的另外一个主题:“记者生存”,这个主题更多的是以“记者红包案”展开。多名来自南方日报社的记者给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该报社的前任总编辑范以锦先生也给出了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多家学者记者都尝试着给问题以一个积极的改善意见,但我从来不相信一种社会的痼疾能够单纯通过从学理上的分析清晰得到解决,我也不相信单纯的法律规制能够避免问题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南方日报传媒集团的记者很少(甚至可能是没有)陷入种种记者丑闻当中去,应该是与它整个体制的市场化程度有关。传媒业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领域,而南方日报依然只是一个走在前面,但却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的先行者而已。体制内的改革动力应该已经释放到最低点,它依然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但这并不应该抹杀它的进步所具备的积极意义……
谈一点也许是题外的话题。作为中国值得尊敬的传媒集团,南方报业近些年来一直在致力于主动开发它自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它旗下的《南方周末》所走过25年时间里的经验和教训,成为近些年来被广泛讨论的焦点(在本书中也有相关的内容),但在我看来,以和《南方周末》有关的书,有些地方太多,有些地方又太少。《南方周末》的经验重要,的确值得探讨,但应该是以一种严肃而有趣的方式,抛却冗余,认真的对待。
近些年来《南方周末》一直在出版一些与自己有关的书籍(它为什么没有给自己出版一本历史)。从某个版面的文字集结,到各种新闻技法的探讨(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南方周末式的报道方式了吗?),再到个人文集的出版,这些书出版起码在有意无意的在为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提供教材,阅读材料。这些书在出版之前,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她的客观作用。应该具备更多的诚意。
就我所接受的新闻学教育和阅读面来讲,大多数教材除了落后的理论恶心我们之外,那些取自上个世纪九十甚至八十年代的新华体人民体的例子绝对不可能培养我们的新闻尊严。而市场化操作的好的媒体的故事要么讲的不够,要么太过随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南方周末》所做的主动的开发自己的优秀新闻教育资源依然并没有做到优秀的值得人尊敬。它有时候还会出版一些依然在水平之上,但是看得出来可以做的更好的书籍。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参与的是一个公共性的事件,作为公共性的发言的时候,必须让自己的发言有意义,这意义并不是客观上因为独特的经历就足够了,你得主观上有这个意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那么多人真的在相信你的声音,并真的会按照你的指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的时候。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南方周末乃南方日报社乃至中国的其他优秀报业,它们的经历如何进行总结,我们要么根本没有做,要么即使是做了,依然成果有效。

- ·从“战争”到“中和” | 2009-03-26
- ·财富的觉醒 | 2009-03-26
- ·尽到了它的责任的一本书 | 2009-03-23
- ·反思全球化的一种清晰进路 | 2009-03-23
- ·反思全球化的一种清晰进路 | 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