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寻找新方向(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斌 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出口”,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折。
尽管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冬在渐渐消融,但更严峻的现实是,美国人、欧洲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大肆消费“中国制造”了。
出口向何处去?
商务部专家表示,中国的出口战略思路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即从刺激供应转向创造需求。
承载着太多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太多人的就业希望,“中国制造”开始寻找新的方向。
困境
如果你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江苏吴江市盛泽古镇上,会惊诧于当地丝绸交易市场的热闹繁荣。在这里,客商云集,货如轮转。这里自古就是丝绸生产的重地。素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称誉。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盛泽的丝绸生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20多年前,我们这里出口还以丝绸为主,但随着出口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也开始尝试着做化纤类的布,比如西装衬里。”当地开纺织厂的马老板说。
那时候,西装衬里台湾做的最多,设备也最好,但也就是过了10年,盛泽就追赶了上去。“大约10年前,我们的设备和技术就已经超过了台湾。”
30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全世界90%的西服衬布都产自于这个不大的古镇,“这里的富庶你简直难以想象,我们这里满街跑的都是好车。”马老板说。
然而,2008年,盛泽织厂面临困境。
先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然后又是人民币升值……那段时间,所有的坏消息接踵而来。之后,大洋彼岸噩耗传来,最后,金融危机成了压垮纺织品出口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遭受的冲击太大了,很多门店都关了。”马老板说。
不仅是盛泽的纺织厂,2008年整个中国出口产业都经历了挫折。
时钟拨至2009年,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并没有解除出口行业的警报。
商务部研究室的柴海涛说:“危机过后,中国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压力。”
中国正面临西方国家“制造全球经济失衡”的指责。
从2009年2月,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提出“全球经济再平衡”。到9月23日,匹兹堡峰会的前夜,20国集团(G20)成员国纷纷对美国一份公报草案表示支持。该草案呼吁建立新的机制,促进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及平衡的增长。欧美国家压中国少生产、少积累、减外需,要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的意图已非常明显。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美欧倡导的“绿色新政”。
美国计划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把基础研发投资翻番。欧盟计划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各国出台税收、贷款等政策支持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生态农业等产业。美、欧计划到2020年 “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达到20%以上。
美欧的一系列动作意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例如,美欧汽车业振兴的重点在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将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发展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从而形成高段层次的“产业回归”。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绿色经济”带来成本上升。美、欧拟征收“碳关税”,按IMF每吨CO2当量38.22美元计算,2008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钢材、电解铝、水泥相当于分别征收7.5%、22.1%和61.6%的额外进口关税。按欧盟计划从2011年开征的碳关税标准,中国出口商品成本将增加10%左右。此外,如果中国不做相应调整,“碳标签”和节能的高标准也将对中国商品构成新的贸易壁垒。
现在来看,“绿色经济”并不是一场“忽悠”,未来几十年它将会成为削弱中国国际竞争力。
1 | 2 |

- · 华为的选择 | 2009-12-07
- · 11月PMI为55.2% 与上月持平 | 2009-12-01
- · 商务部全球投放广告 提升“中国制造”形象 | 2009-11-30
- · 5月CFLP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小幅回落至53.1% | 2009-06-01
- ·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突围 | 200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