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寻找新方向(2)
抛开发达国家的压力,中国与新兴国家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研究表明,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与亚洲新兴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期将比越南、印度提前10-25年结束,中国近4年来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的幅度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水平,在周边国家名义有效汇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20%以上。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中国出口完成了漂亮变身。但未来并不乐观。
转变
面对全球纺织服装市场持续紧缩,盛泽出口企业意识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跨越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还好,一部分原本外销的货转了内销,当然,出口的生意还要继续做。”马老板说。
这或许也正是商务部官员们想要做的。
柴海涛说:“以往十年,中国外贸快速发展得益于三大动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放开外经贸经营权和加入WTO创造可预期法律环境。但目前这些动力的边际效应正在减弱,商务部刺激出口政策的着力点正在从刺激供应转向创造市场需求。”
中国的出口战略正在经历一场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在柴海涛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外需市场的打开主要应做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新兴市场战略。中国占美日欧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已达17%-22%,但是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份额还有较大的潜力。历史上,英美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25%以上,而目前中国约为8.9%。中国在新兴市场如中东、东欧、非洲、拉美的市场份额仅为 9.2%、3.7%、10.4%、6.9%,增长潜力很大。
二是区域合作战略。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的强大动力。在金融危机的大气候下,不少国家将其贸易政策重点,从参与多边贸易谈判转向发展区域合作,把自贸区视作摆脱危机的政策工具。自贸协定可以降低企业进出口成本,增强出口竞争力,打入新市场或扩大原市场份额。
三是沿边开放战略。中国边界线与14国接壤,除尚未开通口岸的甘肃省外,其余沿边8省(区)2008年边贸达30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45%。而且周边国家多为资源富集的国家,与中国的互补性强,利益共同点多。
最后是海外拓展战略。当前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截止到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只及日本的1/4,德国的1/10,美国的1/20。“通过各种形式‘走出去’,不仅是为了获取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柴海涛说。
这次危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正因为有外贸的支撑,中国才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应对金融市场的动荡,正因为有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存在,才保证了就业和社会的稳定。
“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仍是中国的重要工作;出口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对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仍然无可代替。”柴海涛说。
(注:更多相关的精彩内容,请关注《经济观察报》10月12日推出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新甲子·支点》)
1 | 2 |

- · 华为的选择 | 2009-12-07
- · 11月PMI为55.2% 与上月持平 | 2009-12-01
- · 商务部全球投放广告 提升“中国制造”形象 | 2009-11-30
- · 5月CFLP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小幅回落至53.1% | 2009-06-01
- ·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突围 | 200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