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资没有离开(1)
杨光 刘金松 陈周锡
07:03
2010-05-29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光 刘金松 陈周锡 大蒜、玉米、绿豆、三七甚至辣椒,价格还在上涨。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于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对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依法严惩。

发改委农经司的一位官员告诉本报,发改委上个月曾派出多个调查组,深入涨价品种的主产区和主销区了解相关商品生产、供应、流通以及价格变动情况。综合各调查组掌握的情况分析,农产品涨价既受不利天气影响,也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囤积,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等做法有关。

不过炒家似乎并没有打算撤退。很多投资人已经再次奔赴主产区,他们的目标是新蒜、绿豆,甚至还有干辣椒。

发改委政策高压下,新的价格暗战仍在酝酿中,博弈没有结束。问题是农产品价格还会上涨吗?

大蒜的诱惑

在炒家赵和明的记忆中,2008年已经有人开始广泛的关注农产品市场,但没有形成气候。2009年才是真正吸引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炒作的风水年。

祖籍安徽的赵和明经营外贸进出口生意13年,积攒下近千万家业。“我比较胆小,多年积攒的家业,不敢轻易投资,农产品市场是他多年来唯一的大手笔。”他说。

一年前,赵和明在麻将桌上听朋友说起,现在的农产品市场很走俏,作为生活必需品,一旦供需跟不上,价格肯定涨得快。最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候,炒家对农产品的投入已经形成气候,加上天气原因导致的产量下降,稳赚不赔。

据赵讲述,真正影响他走出第一步的,是他的朋友在2008年投入70万元到山东收购大蒜,赚了近300万元的纯利润。朋友的经验让赵和明深信不疑,决定跟随朋友进入这个市场。

2009年,赵和明开始跟随这位赚了钱的朋友奔走于山东、河南两省,就大蒜的实际种植面积和亩产情况进行了解。出乎他意料的是,很多种植大蒜的土地在年初时就被别人承包订购了。 “当时,大蒜真成了抢手货,连种蒜农民的谈话语气都变得有些霸气了,他们不愁自己的蒜卖不出去,从外省专门跑过去收购大蒜的人络绎不绝。”

火爆的场景给了初涉大蒜市场的赵和明最美的想象。他开始和朋友奔走于山东各大大蒜种植基地,通过熟人想方设法收购大蒜。就连囤积大蒜的冷库都变得抢手,吨租金从150元涨到230元,整个和大蒜相关的产业链空前地活跃。

2009年,赵和明投入了近500万元收购大蒜,并将其囤积在本地冷库内,等着市场上价格提上去后再清仓出售。今年2、3月份,他将自己囤积的大蒜全部卖了出去,挣了500万元。现在,他又准备再次囤积一批大蒜。

太原河西农贸市场大蒜二级批发商顾先生说: “虽然现在大蒜的价格已经不是最高点,但很多投资人已经去了主产区开始收购囤积新蒜,也许价格还会重新涨回去。”

赵和明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炒家。首先自己的资金投入是小额了,投入数千万的炒家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上亿的,他这点钱不成气候,只是借大势赚个顺风钱罢了。在他心目中,真正称得上炒家的除了大笔的资金投入外,还对整个农产品市场十分熟悉,在囤货议价时张弛有度。

他说: “现在投入资金炒作农产品,尤其是大蒜的人群很杂,资金种类繁多数目庞大,有各行各业的老板或有钱人,甚至还有银行的人。”

暴富效应

大量资金的进入,导致大蒜在还未种植时就已被炒客们以亩为单位签单收购。据顾先生介绍,今年的大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长了20%多。炒客们成亩的大宗收购最大程度地刺激了农户的种植欲望。

从去年底开始,大蒜价格开始迅速上升。以全国大蒜主产地之一山东为例,金乡6级白蒜从去年底的7.7元/公斤,至4月底一度上涨至10.2元/公斤,涨幅达32%。与此同时,在北京等大城市,一些超市的蒜价每公斤高达20多元,甚至贵过了猪肉。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