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资没有离开(2)
杨光 刘金松 陈周锡
07:03
2010-05-29
订阅
 1  |  2  |  3 

大蒜价格高涨之时,也正是炒家出货之日。赵和明透露,一位投入亿元资金收购大蒜的商人,在山东仅用于囤积大蒜的仓库就多达六七个,在价格炒上去之后集中抛货,赚了数亿元。

炒家们在大蒜上做的文章远不止如此。大蒜收获之后,要经过几道工序。晾晒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工序,由于天气关系,在上下通风好、天气晴朗的时候晾出的大蒜丰满优质,相反的若是遇到阴天或雨天,以及通风不佳的情况,晒出的大蒜颜色会明显发暗,品质较差。

一个在业内公开的秘密是,出货的时候炒家会将品质不等的大蒜混合在一起出售,最初的时候用红网装,待售出后到达二级批发站后就改用白色纱网装,最终流入市场。

因蒜而富的传奇并不亚于房地产市场的故事。

山东省莱芜市陈徐村一位村民张杰 (化名)经营着数个中小型冷库,冷藏容量在数千吨左右,其客户是当地的大蒜种植大户和流通环节的收购者,2008年前后,大蒜价格行情跌至低点,最便宜时甚至几分钱一斤,大蒜 “市值”甚至不够偿付冷库仓管费用。其大批客户都选择了以大蒜库存抵交冷库费用,张杰也因此在2008年 “抄底”拿到万吨左右大蒜。

2009年,大蒜行情迅速回升,收购单价升值数元,张杰在当年将收储的万吨大蒜全部出清,获利近百倍。

而在河南中牟,80%的大蒜都被蒜商存进了冷库。据当地人统计,中牟本地蒜商挣到3000万以上的有4人,外地蒜商挣到1000万以上的超过3个,挣百万以上的有100多个,挣几十万的就更多。

刘少臣就是中牟人。 “都看到了挣钱时候的风光,没有看到亏钱时候的辛酸。”刘少臣说, “杞县 (另一个大蒜产地)因炒蒜死了好几个人啊,中牟好几个现在都不敢回家。”

面对不可预知的2010蒜季,刘少臣还得继续收蒜, “弄了一辈子大蒜,不弄这弄啥?”疯狂的大蒜也考验着主妇们的心理底线。

小面食店内每桌都有的成碗的大蒜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一家名为山西面食店的范姓老板说: “很多山西人喜欢吃面的时候就着大蒜吃,大蒜以前在面馆都是免费提供的,但现在大蒜价格涨得太高,店内正考虑加蒜的话加收5毛钱。”

在山西太原,比较一个月之前,现在的蒜价已经有所下降,但消费者的抱怨声仍然很多,他们认为大蒜的价格仍然有很大水分,但作为生活必需品,又不得不去购买,不满情绪溢于言表。

从目前来看,2009年因炒农而暴富的效应,最大程度的激发了社会游资参与投资大蒜的热情。也导致了更多的农户放弃之前所选,主动加入到大蒜种植中来。今年的种植面积陡然上升。

批发商顾先生坦言,现在农产品市场有些恶性循环的征兆,越是有人赚钱,就越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加入的人越多,种植大蒜的农户也会越来越多,照此一直下去,大蒜成灾是早晚的事情。一旦崩盘,不知多少人要血本无归,尤其是那些最底层的蒜农们。

新暗战

据统计,我国每年对大蒜的消费量约1040万吨,按照现在9元/公斤的销售价计算,仅需要1872亿元资金,就能使其价格上涨一倍。这些资金对于庞大的炒家群体来说不过 “九牛一毛”。

赵和明也透露,在整个农产品的炒作市场中,资金种类非常丰富,各行各业的资金都有。其中,有来自个人的游资投入,也有来自集团或公司的暗箱操作,甚至银行界也有人参与进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省市已经出现了一些类似于中介的帮炒团体,他们主动发现和发掘民间游资,并将其带入农产品市场,共同参与炒作。庞大的游资正在蚕食农产品这个曾经的低端市场。

顾先生说: “虽然现在因为新蒜已经下来了,蒜的价格有所降低,但很多炒家们已经到了主产区开始收购囤积新蒜了,如果数量足够大的话,蒜价再涨回去也说不定。到时候就热闹了。”

在大蒜、绿豆价格上涨的同时,玉米和棉花价格也出现了上涨。截至5月21日,国内三级皮棉价格较今年年初上涨32.3%,32支纯棉普梳纱均价则上涨33.8%。

在温州诸多菜场,一斤玉米棒零售价要卖10元/斤,绿豆要卖12元/斤,胜过猪肉俨然成为食品中的 “贵族”,大多数市民只能压缩购买量,或者另寻其他食品。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