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周期性波动风险加大 须加大支持力度(1)
降蕴彰
2010-08-28 09:43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最高决策当局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周专题询问了粮食安全问题,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一位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的相关人士告诉本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财政和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可能会加大”。

另外,本报获悉,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撰写的一份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的深度调研报告,引起国务院高层的高度重视并获重要批示,该报告预测下一次粮食周期性波动将在近期内发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消减粮食周期性波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

据了解,该报告主要内容将在“十二五”规划中被相关部委用作重点研究。

引入财政金融支持

上述人士告诉本报,参加此次专题询问的包括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和农业部等众多部委官员,另外,银监会一位副主席、央行行长助理以及保监会主席助理等也参与其中。

专题询问主要围绕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来进行。该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粮食生产。

另外,报告中也提到,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粮食生产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创新粮食信贷担保方式,扩大质押品范围。健全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事实上,近七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期货市场。2004年的表述是完善粮食、农产品期货市场;近几年则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期货市场的作用,并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我国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指导方针。

对粮食生产引入财政和金融支持,首先来自于避免粮食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事实上,在上述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和粮食行业协会提交的调研报告中,已经将粮食周期性波动列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粮食在产量、供求和价格三个方面的波动,其中又以粮食产量波动为主。

该报告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就组织数十名粮食专家,从2008年开始对粮食周期性波动做的深入调查研究,直到今年4月份才结束。6月形成文字报告,上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多个机构。

通过两年多的调研,粮食专家们从调查中获得这样的结论,建国60多年来,我国粮食周期性波动有一些特点:平均每15年就会出现一次大波动,每5年出现一次小波动;不同粮食品种波动差异很大,稻谷是每次波动敏感度最强的标志性品种,短缺和过剩均从稻谷开始;粮食总产量每增产1亿吨需要15年时间,且每登上一个增产1亿吨产量平台后,均会出现较长时间的波动徘徊。

造成我国粮食周期性波动的最根本因素是国家关于农业政策的变化。调研结果表明,粮食价格每提高1%,粮食生产就增加0.2%左右;国家财政支出比例每增加1%,粮食产量就增加2%以上。可见,我国粮食和财政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和抑制作用十分显著。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