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海西经济区:20城市竞合升级(1)

订阅
2009-09-01
陈周锡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周锡 在“莫拉克”台风登陆前两天,浙江省发改委环境资源与地区发展处和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一行6人奔赴台州、温州等地,调研浙江的南部城市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课题。

“地方政府的呼声非常强烈”,一位参与调研的人士说,之前浙南的温州、丽水、衢州等市,就如何抓住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机遇,先后向浙江省政府递交了报告,“这次调研没有事先设置前提,重在了解海西给浙南带来哪些机遇。”

事实上,衔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海西经济区,不仅仅限于加强两岸的经济纽带,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中国在沿海东部筹谋“亚太经济中心”的关键区域。

如今,海西经济区已升格为国家级区域,面临难得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涉及闽浙粤赣的海西经济区,却是由“一帮穷兄弟”城市组成。在这20个城市中,GDP最大的泉州只有上海的1/5,与经济区的“富人”城市形象相距甚远。

搭上战略“末班车”

在过去的30年,特别是早期,相较长三角、珠三角而言,福建并未能从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得到太多收获。

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福建及所属城市在沿海省市的排名中比较靠后,即使在全国的排序中都只能算中等。为解决这种尴尬局面,福建只有打台湾牌,才能在全国的盘子里有一席之地。

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有人提出“海西”概念,这为福建找到一个更准确的经济发展定位。然而,一直强调闽台“五缘”(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相通的福建,吸引台商投资微乎其微,相反,长三角成为了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核心区域。

2003年底,经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福建决定提出战略新定位——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2004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长卢展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构想提出后,各方质疑不断。有人说,如果福建可以搞海西经济区,那么江西也可以搞鄱阳湖经济区,湖南也可以搞湘江经济区,这样的经济区没什么特色。

外界的质疑不无道理,此后福建又在海西经济区中加入了“区域经济”概念。也就是说海西经济区不单是福建,而是以台湾海峡中部为圆心,左边半圆包括粤北、赣东和浙南,右边半圆包括台湾。

2004年11月,福建省委就颁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以及《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两个相关配套文件。

幸运的是,福建此时搭上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区的“末班车”。

2005年10月,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进了“两岸关系”部分。

此后,海西经济区建设获国家支持力度倍增,铁道部投资1000多亿修建温福、福厦等数条大铁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马了多条高速公路、港口建设项目。共有十几个部委和央企与福建签署协议书、备忘录,支持海峡西岸建设。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海西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一位福建官员说,意见非常细化、明确,这是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

如今,海西经济区的构架已明确,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东部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东部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在这个经济区,共有人口6000万至8000万,去年GDP规模在18000亿元以上。

刚退休的原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面对21世纪战略目标,海西经济区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为接下来更大的“海峡经济区”做准备。他认为,目前长三角与珠三角是断裂的,海西经济区升格国家战略后,打通了中国三大区域的沿海经济带,终极目标是大国崛起后的亚太经济中心。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