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三角港资企业转向服务业(3)
经济观察报:从2003年CEPA1签署以来,CEPA已经走过六个年头。在落实过程中,CEPA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
方志伟:CEPA只是一个框架,细节要靠执行部门推行。据我们会员反映,主要存在三类困难。一是对资本的要求。例如资产管理、视听、传媒等行业,即使政府准入,还是需要一定资本积累;二是两地经济制度不同。香港办事透明,程序规范,只要事前做好准备就不会有障碍,国内变数很多;三是人才认证,执业资格、学到的东西算不算数,都是细节。
何建荣:由于牵涉到地方税务问题,地方政府要求零售连锁店在异地开分店的时候必须多开一家公司,这不利于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经济观察报:有哪些方法能帮助港企应对内地的制度差异?
方志伟:香港总商会有两个重要的提议。一是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二是机制安排。前者指的是要理顺申请和认证流程,加强香港品牌在内地的推广,使贸易和投资更顺畅。后者是提出一站式服务。香港的商务部门开设了CEPA的一站式服务,我们希望国内的商务部也有相应的窗口。因为具体审批工作牵涉商务部门以外多个部门,如果企业自己去跑流程是很辛苦的。
何建荣:香港贸发局成立了点到点的协作机制。协议的落实与其注册地有关系,我们作为香港企业出口的桥梁,纯粹为企业解读文件是不行的。我们尝试和地方政府接触,希望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协助香港企业进入内地市场。8月,香港贸发局与佛山市政府签订了CEPA的合作协议。佛山市政府带领与服务业相关的职能部门到香港,港商现场咨询跟它业务相关的所有政府部门。我们与广州市政府协商好,企业可以走一条绿色通道。
为了避免审批上的麻烦,一些港资企业未必采取CEPA的独资身份,而是与当地企业合资。这对前期的风险有减低的作用。我认为不一定要以凸显CEPA作为前提,只要企业获益就可以了。
经济观察报:今年年初,国务院批核《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港企对纲要有哪些看法?准备就纲要作出哪些业务部署?
何建荣:我听说不少中大型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研究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们重点研究几个城市间的融合,具体有城际轨道运输网络等。纲要造成的经济影响是很深远的。很多香港公司摩拳擦掌,重新部署自己的业务,检视自己过去的投资模式。当然,纲要具体实施的情况如何,还需要时间看清楚,企业暂时没有太多实质举措。据我所知,广州今后将成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商贸往来,因此很多企业倾向以广州作为辐射中心。
经济观察报:CEPA既带来了机遇,也有在具体实施中的困难。请问两位怎样评价CEPA?
方志伟:CEPA最早是由香港总商会在1997年的时候提出的。总商会每年都做一份清单,向政府提建议。尽管政府每年都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在清单上提的要求,但它在逐步的满足过程当中。我们跟会员说,不要灰心,继续提要求,我们也继续代为反映。
何建荣:CEPA是不断打破根深蒂固的思想的过程。例如CEPA6提出“广东省先行先试”,在广东首次打开了证券业的窗口,又是一种突破。正如我之前所说,企业未必通过CEPA的通道进入内地,但是如果没有中央认可的CEPA,它绝对不敢进入内地。中央点头后,地方政府也表示,我们欢迎港企进入。国家的态度比统计确实有多少家港企进入内地,意义大得多。

- · 何帆:为何国货在国外卖得更便宜 | 2009-12-02
- · 【60周年专题】珠三角:再整合 | 2009-10-10
- ·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回升重要引擎 | 2009-08-24
- · 房地产FDI下降拖累服务业FDI增长 | 2009-07-30
- · 鲁宁:上海既要板桥体也要隶书楷书 | 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