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代工企业的内迁之旅(1)
张邦松
09:34
2010-07-03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邦松 在8万多平方米的巨大标准厂房内,工人们正冒着37oC的高温紧张地改造施工,十多天后这里的第一条生产线将投入生产。到明年年初,大约一万名工人将会把这些厂房塞满,与此同时,一个规模达到3万人的工厂据说也在酝酿之中。这一切并非发生在中国传统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或长三角,而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中国内陆城市——江西赣州。

5月31日,世界500强企业伟创力正式宣布计划在江西赣州建立电源生产及服务设施,那些正在改造中的厂房正是伟创力计划中的组成部分。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合约制造服务商(EMS),伟创力已经在中国拥有25个厂区,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在深圳、珠海、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此次伟创力大规模地进驻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城市赣州,无疑是别有深意的。

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和因此带来的在资源、劳动力重新配置的压力,让伟创力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资策略,中国的内陆城市或许将因此获得梦寐以求的机会。在80年前成为中国红色革命策源地,并影响此后中国历史走向之后,内地城市赣州有可能因为伟创力这样的公司的到来,再度回到中国大舞台的显著位置。

中国路线图

中国一直在伟创力的全球制造网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伟创力在全球有24平方公里工业生产面积,中国占到将近18平方公里。这并不令人意外,对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来说,中国一直以来在人力、土地、政策支持等方面拥有无可匹敌的优势,中国也一直是制造业的首选之地。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调整自身的航向,伟创力在中国的投资路线图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自1988年来到中国后,伟创力一度将深圳当做桥头堡,以此为根据地向全国扩张。刚进入中国,伟创力将工厂设在了深圳市区,并在1993年迁至蛇口,随后又迁移到了西乡、福永等乡镇。“后来我们发现这些地方越来越贵,所有的费用都在增加,而且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于是想到要开辟一个新环境。”伟创力珠海工业园副总裁付军说。

于是在1995年伟创力将目光瞄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珠海。翌年,伟创力收购了生产印制电路板(PCB)的私有企业Astron,其主要生产设施都集中在广东珠海的斗门,于是伟创力把斗门作为自己的基地。

付军认为,自伟创力进驻以来,目睹珠海从一个小的渔村发展成一个城市,随着珠港澳大桥项目的启动,以及泛珠三角“9加2”合作的深入,未来几年珠海应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珠海现在只有160万人口,与深圳比相差将近七八倍,而其辐射范围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区域合作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在未来10到20年,珠海仍将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基地。”付军说。

发展至今,珠海斗门工业园已经成为伟创力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鼎盛时期有6万名员工在此工作。

然而,珠海伟创力同样也受到了蔓延珠三角的用工荒和工资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一位伟创力的员工透露,7月份他们的基本工资已经由935元上调到了1100元。两个月前,珠海的最低工资标准由770元/月上调到了960元/月。与此同时,土地资源似乎也成为制约珠海伟创力进一步扩张的障碍。伟创力珠海工业园内仅有20万平方米的土地未曾利用,占总面积的1/5,空间并不富余。

与珠海相类似,伟创力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工厂亦面临同样的问题。在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下,伟创力在北京、上海、常州等地的工厂均出现了不同规模裁员和收缩。

在这样的环境下,伟创力的竞争对手如富士康等已经纷纷作出调整,开始了大规模的内迁。“我们也有这样的考虑,在过去几年我们不断地在做评估。”付军说。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