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空难:魔鬼在细节中(1)
龙喆、陈勇
2010-08-27 16:49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特约记者 龙喆 本报记者 陈勇 短短10日内,伊春这座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城历经烟花厂爆炸和飞机坠毁,整个城市浸透着泪水与悲伤。

8月24日,一架巴西航空公司生产,航班号为VD8378的从哈尔滨飞往伊春的河南航空公司客机在降落时突然冲出跑道,随后的“黑色十分钟”里,飞机从中间生生折成两截,起火爆炸。42条生命湮灭,54人幸存。

伊春空难终结了中国民航业持续6年的安全飞行纪录。而此前,国内民航事故可追溯2004年的包头空难。

在这起空难中,当地政府的快速反应、完整的应急机制和对媒体的公开透明,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同时,空难也带来反思。

中国民航学院教授李晓津分析,2010年以来,极端气候和极端天气的频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航空飞行的安全隐患,但近年来航空运力的高速增长也增加了运营风险。一旦管理和风险控制稍有疏忽,空难的几率将会提高。

空难之夜

8月24日午夜的伊春,各种形态的红蓝灯光照亮了整个城市,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不同的警笛声回荡于耳。

“那天晚上我正好出车,9点40的时候就听到‘哐当’一声巨响,一开始以为是鞭炮厂又炸了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飞机出事了。“开出租的李师傅说,整个城市道路被全部封锁,只有救援车辆可以通过,一辆接着一辆,开得老快。

李师傅口中的飞机,就是8月24日由哈尔滨飞至伊春,航班号为VD8378的河南航空公司客机。21时35分,这架飞机在下降接近跑道时断成两截后坠毁。机内有乘客91人,机组5人。

幸存者李先生说,在飞机降落的瞬间,突然感到剧烈的颠簸,随后行李滑落,刺鼻的焦糊味瞬间灌满了整个机舱。然后大脑一片空白,就出事了。

坐在10排C座靠窗位置的薛先生说,降落时,他还往窗外看了一眼,觉得一片黑。紧接着,飞机在地上重重弹了一下,随后断成两截了。再后来,他便失去了意识,等醒来时,他已身在医院。

“我坐在第五排,当飞机快要降落时颠簸得很厉害,有两三下非常强烈。后来有些人就解开安全带,往前挤。坐在前边的人往前跑,后边的人往后跑。直到有人看见第一排被撞出了一个小裂口,才从那里爬了出来。“一名侥幸轻伤的乘客说,当时地上还有燃烧起来的成捆的人民币,但那会儿谁也没去捡。 

按照官方通稿和多位幸存者的描述,失事飞机全长36.24米,机高9.73米,翼展28.72米,客舱采用全经济舱布局,飞机在林都机场跑道外提前降落时发生断裂,随即发生燃烧和小型爆炸。飞机坠落在机场北侧,四周有杂草,树林并不是很高。坠毁时多名乘客被直接甩到距离飞机二三十米远的地方。

夜航隐患

当地气象部门资料显示,空难当晚,黑龙江伊春机场能见度不到200米。此外,由于此地多雾,此前在航空公司的安全技术通告中就有明文规定,每年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

失事的VD8378恰好是夜航加飞的航班。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机场负责人说,该航线原本是一天一班,飞机均是南方航空公司的。8月10日后才增加了河南航空公司每二、四、六的三班飞机。

“这是机场长期固定的一个安排,加飞的飞机也是正常飞行,并不会因为客流量大而让飞机超负荷连轴飞行,有别于临时性的加班飞机。“上述机场负责人表示。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