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合一:县域改革样本(1)
杨兴云
2010-10-18 16:07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兴云 在城市中心区的大良走马观花地转上一圈,用不着看任何经济数据,就可以感到顺德与东莞的差距。而在几年之前,两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几乎就在伯仲之间。

短短数年之间,东莞由原来一个既像城市,又像农村的小城镇,变身为初具雏形的现代化都市。而顺德却旧貌未改,仍然是一个平常珠三角县级城市的模样。

两地城市展现出来的不同面貌,恰好映射出顺德近年来所遭遇的成长的烦恼。

曾经位居“珠三角四小虎”之一的顺德,在2003年被合并到佛山之前,曾经作为改革的样板被广东省赋予准地级市行政管理权限,一度风光无限,经济总量及GDP增长率等指标多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榜首。

随着2003年1月8日顺德撤市建区正式并入佛山之后,在原有的准地级市权限消失之后,纷繁复杂、层层叠叠的行政管理门槛,使得顺德经济发展势头明显放缓。

曾担任过多年顺德市长和市委书记的冯润胜,把顺德因成长而遇到的这种烦恼和尴尬,称之为“人大衫小”,言下之意是由于行政体制的束缚,顺德难以施展手脚。

“以机构重叠等落后的管理体制来管理先进的生产力,肯定不行。”顺德“大部制”改革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原顺德区委书记刘海说。

2009年9月16日,作为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顺德正式实施“大部制”改革。

机构设置的标准

一位参与方案设计的顺德方面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顺德“大部制”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彻底冲破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在机构设置时不再顾忌有没有“上下对口”,不再顾忌有没有“党政分开”。

“一个机构该不该设,顺德的标准只有一条:是否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助于提高执行力。”刘海说。

在顺德“大部制”改革方案——《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中,顺德原有的41个党政机构被精简到16个,政府部门减少2/3,原有的所有副区长全部兼任新设部门一把手,原来各个政府部门的局长变成副局长、原来的副局长变成新设立的局务委员。

精简的方式是通过“党政联动”,将党委部门与政府部门一起“合并同类项”。例如,宣传部和文体旅游局合署办公,宣传部长兼任文体旅游局局长;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组织一起并入社会工作部。

“原来食品安全工作由卫生、经贸、农业、工商等部门多头管理,现在统一划入市场安全监管局。”顺德政府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说,原民政局则一分为二,双拥优抚、基层政权建设和民间组织管理职责,划入新组建的社会工作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职责,划入新组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将原来分散在不同科室之间联系紧密的职能集中到一个科室,尝试‘大部制’下的‘大科制’管理模式,”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常务副局长莫子方说,“按照‘大部制’改革指导思想,坚持同类项合并、多规合一的原则,来思考内设机构设置,不满足于原有职能的物理相加。”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