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通过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5年北京要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将实行户籍指标调控人口规模。要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管理严格、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
与之相应的,城市功能的调整和人口的管控,将对未来北京的交通疏解产生积极的影响。“十二五”期间,除了继续控制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还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充分利用地下交通空间,并且优化城市格局。
行政手段的纠结
从今年元旦开始,北京已经开始清理地下租房者,标志着北京人口调控动真格。但近200万的地下租房者几乎都为外地流动人口,因此,这一强制性行为引发了反弹。舆论纷纷谴责这是在歧视外地人。同样让外地人感到歧视的还有私车牌照的获得。
而在“十一五”期间,外地人似乎更容易进入北京。北京曾取消外地人不能办月票的限制;曾宣布在京暂住人员买车不受户籍限制;也曾为了更有效利用地下人防空间,宣布地下室可供出租等等,北京成为很包容的一个城市。
当然,“十一五”期间,北京人口发生过预警。2005年,就有北京市政协委员提议“建立人口准入制度”,称要赶走低素质外地人,这一论调很快引来舆论哗然,被认为是“对外地人的歧视”。通过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流动遭遇挫败。
但北京的人口已经达到极限,人口调控势在必行。而人口调控已错过了最好的时机。2009年的北京市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北京将“逐步实施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北京市2009年和2010年市政府重点办理的折子工程中就包括人口规模调控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一项调控人口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末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最新数据为1972万,除却1246万的户籍人口,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726.4万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印春认为,城市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给资源、能源平衡、环境承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报告也称,激增的人口与北京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尖锐。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同时强调,人口调控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他们建议,政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下决心淘汰一批低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必要的行政性手段被认为是合理的。在此前的北京各区县两会上,各个区县都提出了各区县控制人口的总规模。北京市工商局年初表示,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的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企业和小百货、小食品等各类场所实行强制退出机制。
- 北京将“以业控人” 工商调高小卖店入市门... 01-23
- 专家称北京人口控制目标被突破 多区县尝试... 01-23
- 从人口控制到人口发展 01-23
- 人口控制不可路径依赖 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