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欠账如何补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认为,“十一五”期间,首都的人口问题是隐性的,到“十二五”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了。
在陆杰华看来,通州、亦庄几座新城人口已经饱和,但其承接中心区人口数量太少,并没有真正起到疏解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城区严重缺乏学校、医院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源,这也增加了中心城区向新城区外迁的难度。
连玉明向本报记者透露,北京的城市规划曾历经6次变更,如果说之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弊端,而2004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其实已经开始谋划多中心建新城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只是这一发展,让房地产成为了新城的先导产业,而导致“睡城”的产生。
以通州为例,这个北京最大的卫星城原本承担了疏解北京压力的任务,但如今,通州与北京中心城区的连接道路仅有京通快速路、朝阳路和朝阳北路,这几条道路在上下班高峰期,已经成为最大的停车场。
两广路延长线从2003年就开始提出要建设,这是一条连接通州和中心城区的道路。但8年过去了,每年的朝阳区和通州区两会都会提及此道路要开建,最终却始终未能如愿,而今年的两会,这条路号称将在2012年建成通车。
这种“马拉松式”的“断头路”工程,除了给居住在通州的人画饼充饥之外,就是逐渐抬高当地房价。一位通州居民说,平时看电影得开车跑十几公里到大望路,去医院最近的三级医院也在四环之内。“你说市区能不堵吗?”
而一位每天一早挤八通线进城上班的通州人也说,如果通州就有单位能上班,谁也不愿意跑市里去。他说,他甚至去通州区的人才市场看过,但那里更多的只招收一些相对低端的工种。而搞IT的他在通州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十二五”规划中,要实现“一业一城”。也就是既要避免通州这样有城无业的“睡城”,也要避免亦庄这样有业无城的“空城”。而在治堵方案中也提及,要做到“就近就业”,而想实现“就近就业”必须将产业规划到新城发展中去。
北京市人大代表、通州区区委书记王云峰说,今年地铁6号线二期建设会提前开工,IBM和波音中国总部都已签约,年内新城范围内全面实现大管网集中供热,并将加快推进北京儿童医院分院、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等项目落地。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表示,未来北京市新城和中心城之间,将有43条联络线,新城之间将有21条联络线,还将重点建设新城重点镇、城市功能区与现有高速联络线,让新城享受到高速公路的快捷。在市区内要打通道路的微循环系统,以缓解交通压力。
这些因规划而欠下的账如何补,依然是个问题。
- 北京将“以业控人” 工商调高小卖店入市门... 01-23
- 专家称北京人口控制目标被突破 多区县尝试... 01-23
- 从人口控制到人口发展 01-23
- 人口控制不可路径依赖 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