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新政促自主创新提速(2)
宋馥李
2011-02-18 20:44
订阅
 1  |  2 

6条新政促先行先试

事实上,在支持中关村自主创新上,国务院批复的新政在不断递进和延续中。2009年,国务院曾经批复了支持中关村先行先试的6条新政。同时,又支持北京市推广了两条新政。而此次,不仅是创新资源平台的成立,国务院还同时批复了6条新政策,有些是在原有政策上的延伸。

中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6条新政所指向的,是我国自主创新方面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障碍,希望在中关村得到突破。对于中关村,就是要发挥自主创新试验田的作用,不断为研究和提出新的先行先试政策提过镜鉴。

而中关村的先试先行政策,一方面是要切实起到示范作用,在中关村先试点成功后,再向国内其他地区推广,这也是中关村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则与中关村区域特定的资源情况相匹配,并量身订做只适合中关村创新政策。

其中的一项先行先试政策,是税收优惠试点政策。为企业研发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医药企业的临床试验经费,列入到加计扣除范围,是其中的一项突破。

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鼓励企业的研发行为的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项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在实际中,中关村的研发企业,均是高端人才聚集的企业,研发人员普遍享受高薪,相应的五险一金的扣除比例也高,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依照此条新政,将为高端人才聚集的研发企业减轻负担。

中关村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一条政策,不亚于所得税的其他减免政策。而对医药研发企业来说,临床试验经费列入加计扣除范围,也将是大大减轻研发负担。

此外,新政还包括: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对中关村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权形式奖励个人的,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原则同意在中关村开展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在科研和产业化项目招标、立项等环节中,加大对中关村园区内企业的支持力度,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等试点;在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等。

作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绿创环保集团董事局主席姜鹏明对创新资源平台和6条新政评价称,“很受鼓舞”。

姜鹏明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政策方面,仍存在一些障碍。许多民营科技企业采取集团式发展,研发成熟的技术,便单独成立一个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但最后,集团公司反而难以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另外,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管理方也存在障碍,集团公司有甲级设计资质,但成立上市的股份公司后,就没有了资质。要单独取得资质,时间又很长。

姜鹏明希望,希望中关村能不断推出新政,进一步加快解决这些问题。

为“创新”立法

200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颁布施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条例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立法原则,例如“法律无明确禁止不为过”的原则,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立法保障。

近几年,随着国际的新兴的高科技业态不断变化,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全球的创新中心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关村的战略和定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制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颁布实施的十年后提上了日程。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关村的产业结构和创新生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型的企业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参与制定《条例》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颜振军说,旧《条例》已经不适合中关村了,需要新的立法保障。

“新《条例》不重视硬指标,而重视软指标。”颜振军说:“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不以创造多少GDP为目标,而在于体系的完善和创新环境的营造。”

在新《条例》中,用了44个应当,明确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负有的责任。38个支持,20个鼓励,要求政府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17个可以,为示范区组织和企业营造创新的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鼓励创新和突破,始终是新《条例》的基调。例如,在土地利用方面,第五十二条规定,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用地,经报请北京市政府批准后,可以采取协议出让方式。

这意味着,除了 “价高者得”的招拍挂方式,鼓励研究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的出让方式,采用更便捷、成本低的出让方式。另外,还可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的流转机制,重大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可以通过租赁、入股和联营联建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创新资源平台、先行先试政策、新《条例》都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实现“创新力”催化剂,而《规划纲要》则以五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中关村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两到三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