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279万人自救式移民(1)
张延龙
2011-05-23 07:53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延龙 10年时间,279万人。 

这项规模接近三峡移民两倍的陕西移民计划略显悲壮——不同于过去大量为大型工程让路式的移民,这项计划旨在自救:陕南深山区长期受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移民分陕南和陕北两部分,按照记者初步核算,根据陕西省政府初步确定的补偿标准要求,仅为了保证陕南地区移民的搬迁安置,地方政府就需要支付高达360亿到420亿元的补贴,其中半数需要市县一级财政来筹备。对于地方财政收入仅在10余亿规模的陕南城市来说,有官员坦承“资金如何筹措,现在还不知道,但必须要完成任务”。 

当地官员表示,关于移民模式、进度安排、正式补偿标准、责任分配等诸多问题,将在6月中旬正式形成配套细则,给出答案。 

不安分的山 

山上随处可见滑坡的痕迹。在半山腰的一个破败村落,58岁的张慈荣指着山下说,搬,谁不想搬走到安全的地方?现在村子里剩下的都是穷人、老人,没办法才呆在这里。 

这里是位于陕西南部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的白鱼河村。散落在山坳里白鱼河村夹在两座山之间。村子里很少见到年轻人,出了张慈荣家院子往山上走,就是自家种的梯田,种了些红薯、玉米——其实这田也不能称之为梯田,一次次山体滑坡让这些田地大幅倾斜,在一些地方耕田依着山势,几乎跟山路一样陡。 

想起10年前的那个清晨,张慈荣还有些后怕,“山哗啦一下就滑下来了,不光很多屋子歪了,连娃们每天上学走的路都被淹掉了。” 

相比于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安康”两字更像是一种奢望——据说最初其命名由来便是面对灾难的祈福,从古至今,这里洪水不断,地质灾害频发。2000年的泥石流造成了203人死亡。事后,中央和陕西省有关部门派出7个专业地质队,用3年时间共查出151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从那时起,一些人开始陆续搬往山下安全的地方,白鱼河村村支书杨大存说,山下专门划定了安置点。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搬得起,张慈荣所在的一组本来有38户人家,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民已经陆续搬往山下,但剩下的还有13户,大部分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从2000年开始,张慈荣就开始成为这座村落的守护人,10年来不曾间断。农历八月是陕南汛期。汛期最难熬,怕雨不来,又怕来太多——不下雨,红薯会枯死掉,雨下大了,又要滑坡。每当下雨,张慈荣就要出门,沿着村子挨家挨户地喊,“出门出门,千万不能呆在家里,房子塌了人就完了”。 

一到雨大,老人小孩就穿着雨衣,在院子里面呆着,所有人都害怕这座不安分的山。很多时候雨是在晚上。每逢这个时候张慈荣要披上雨衣拿着手电往山上走,他在半山腰插了许多木桩,这时候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查看木桩的倾斜程度,以此来判断山体的滑坡程度,如果严重,不仅要组织村民下撤,还要马上向镇政府和水土保持部门汇报。 

他带着记者上山,如今山上已经插满了水土部门用来监测滑坡的水泥桩,他不好意思地笑笑,“用木桩那是土办法”。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生活不可想象:雨夜、危山、深一脚浅一脚的山路、漆黑中宛如萤火的手电筒。这一点都不浪漫,而是残酷的现实。 

张慈荣带着记者一路边说边走到半山腰。半山腰有触目惊心的山体裂缝,然而大部分地方还种着庄稼,沿山路走几步便可看到曾经的滑坡痕迹。靠近山顶有一簇杂乱无章的树,张慈荣说,“这些树本来是种成一排的,跟墙一样齐整。”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