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珠澳大桥:难题未解(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兴云 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按照总体方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耗资约327亿元、整体工程估计逾700亿元。通车后三地口岸采取“三地三检”的模式。
得知港珠澳大桥工程动工的消息,林建勋很高兴。他对记者说,这将为像他这样很多在珠三角陷入困境的港商提供一条面向珠江西岸的发展路径。
这位从1983年起,就分别在东莞、珠海投资五金及电子产业的香港商人,20多年来一直在香港、东莞和珠海三地穿梭。
“和东莞相比,感觉珠海离香港好远好远”,林建勋说,从珠海到香港运费及运输时间要比东莞多一倍以上。正是这个缘故,绝大多数港商都不愿意越过珠江到珠海,北上投资自然成为港商的首选。
“在此之前,在香港的办公室得知珠海的工厂有紧急事项,常常不得不乘直升机经过澳门赶去处理”,林建勋说,大桥建成之后,香港到珠海不到1小时的车程,这种情况自然会改变。
从1983年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这个被称作“公路大王”的商人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澳门、珠海的伶仃洋大桥构想,历经26年,港珠澳大桥工程终于修成正果。
这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大型跨海桥梁,东起香港大屿山,西至珠海及澳门口岸人工岛,全长约56公里,大桥建成后,珠海至香港的车程将由目前的3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港澳两地经由陆路的往来车程将由现时的3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
从未断过的博弈
“由于涉及各方利益,20多年来,先是在要不要建造港珠澳大桥,后来又在大桥的线路走向、投融资方式以及海关的查验模式上,反反复复,争议不断。”自始至终参与研究港珠澳大桥的中山大学教授郑天祥对本报记者说。
仅大桥名称从最初的伶仃洋大桥到粤港澳大桥,再到现在的港珠澳大桥,就可看出博弈之激烈。
“最初的博弈表现在建与不建上。”郑天祥说。胡应湘提出建桥设想后,曾经一度引起珠海方面的极大热情,不仅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甚至还在珠海一侧先行建成了作为伶仃洋大桥一部分的淇澳大桥,同时力促国家层面的支持,最终在1997年获得国务院同意立项。
但香港特区政府依据1997年英美顾问公司的报告,认为建造港珠澳大桥对于香港没有急迫性,建议2020年才考虑建造新大桥。随后在遭遇香港的冷遇及澳门基于恐被边缘化的反对之后,建桥计划无疾而终。
2002年,胡应湘再次提出建造港珠澳大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时,港府虽然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意识到需要加强与内地,特别是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但出于照顾香港内部“航运派”利益,港珠澳大桥在线路选择上的“单Y”和“双Y”之争,开始浮出水面。

- · 港股“直通车”两年不批复使文件失效正式停驶 | 2010-01-14
- · 港珠澳大桥:难题未解 | 2009-12-20
- ·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建 | 2009-12-15
- · 京广线郴州段恢复通车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 | 2009-06-30
- · 温家宝:港珠澳大桥年内开工 | 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