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珠澳大桥:难题未解(2)
“‘双Y’,即大桥两端分别连接香港深圳和澳门珠海的方案,最初是在1997年以前由胡应湘及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支持的 ‘2022基金’赞助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当时郑天祥是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郑天祥说,从那时起,他始终坚持“双Y”立场,因为将深圳纳入方案,既可增加车辆的通行量,又可以延缓深中通道的建设,使得港珠澳大桥的经济效益得以保障,原因在于,当时作为沿海高速组成部分之一的深汕高速已经完工,再建新的过江通道已是势所必然。
然而,即便在香港内部,公路派、铁路派和航运派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郑天祥说,以李嘉诚、霍英东为代表的航运派在香港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认为以香港港口和珠三角的联系,足以满足香港的物流需求,同时考虑到深圳与香港的竞争问题,因而不主张兴建大桥。后来,考虑到香港经济的未来需要将珠三角视为腹地,而作为加强两地连接的通道,港珠澳大桥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在同意建设的同时,又极力排斥深圳的加入,尽管广东倾向于“双Y”方案,但最终港珠澳大桥的协调交予香港方面牵头,至此,“单Y”方案胜出就已毫无悬念。
造价世界最贵
“这是世界上造价最为昂贵的一座桥梁。”郑天祥对本报记者说。原本设想的“一地三检”由于各方认识的分歧,变化为投资巨大的“三地三检”模式。
所谓“一地三检”,即是将粤港澳三地的口岸设施集中建设在一个地方,而“三地三检”则是由三方在各自海域填海修建口岸人工岛,建设口岸、联检大楼和停车场等设施。
“直观地说,‘三地三检’实际上就是港珠澳大桥的两岸同时建造三个口岸,这势必使大桥的建造成本大幅提高。”郑天祥说。
郑天祥认为,正是这高达近730亿元的投资天价,使得原本急于参与的胡应湘、何鸿遷等财团望而却步,最终中央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承担500亿元投资,剩下的220多亿元则由中国银行牵头提供银团贷款。
“按照当时胡应湘的估算,整个大桥的建造费用为150亿元,采用BOT方式,收费30年后,移交当地政府管理”,郑天祥说,面对现在超过700亿元的巨额投资,香港财团均心灰意冷,今年初胡应湘就在香港对新闻媒体高调宣称,他不会参与港珠澳大桥的投资,但有意参与深中大桥,无论合资或独资都愿意考虑。
郑天祥表示,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大桥建成通车后,刚开始的车流量在日均两三万辆至八九万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三地能够过境的牌照只有四万多个。“放开牌照让三地车辆自由行,香港方面又十分担心由此带来的大规模污染,不放开,过桥车流量又难以增加,同时势必延长收回投资的时间,加大提高收费的压力,这将始终成为香港方面的一个‘死结’”。

- · 港股“直通车”两年不批复使文件失效正式停驶 | 2010-01-14
- · 港珠澳大桥:难题未解 | 2009-12-20
- ·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建 | 2009-12-15
- · 京广线郴州段恢复通车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 | 2009-06-30
- · 温家宝:港珠澳大桥年内开工 | 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