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可能失真(2)
潘向东
2010-08-31 07:00
订阅
 1  |  2 

因此,当前阶段CPI能体现出来的物价涨跌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由于CPI各构成部分的权重是通过抽样调查由居民的各项支出构成决定的,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一项偏差就是相对富有的人群对统计调查不是很热心,这就容易造成食品类所占的比重容易被夸大,同时在食品类中,粮食和肉类所占的比重也容易被夸大。从当前的CPI构成来看,食品类所占的权重大概在31%-33%左右。这就形成当前的CPI更多是反映了粮食和肉类的走势,而且在CPI中,它们的上涨还要受到其他几大类的稀释。去年经济复苏以来,粮食价格在国家的调控之下出现了温和上涨,但以猪肉为首的肉类价格却一直处于相对低位,这就形成了CPI的涨跌都是跟着“二师兄(八戒)”在走。所以今年以来尽管我们都感受到了物价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CPI却仍然处于温和水平。

短期对物价上涨保持警惕

既然CPI很难反映经济体中物价的真实情况,那么作为货币当局而言,在考虑和制定货币政策时就不应该把它作为惟一考量价格的因素。此时,把居民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指数和资产价格指数纳入价格体系综合考量,将使货币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和贴近现实。

物价上涨的危害是显著的,将直接造成中低收入阶层重新返贫,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例如今年以来的富士康事件,对于此事件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企业对员工过于苛刻,员工的工资太低,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劳动人口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其实,事件的发生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去年以来物价的上涨,造成员工生活成本的急剧上升,但与此同时,员工的工资并没有同步上涨,从而导致员工的幸福指数急剧恶化。因此,作为决策当局而言,如何有效地避免物价上涨,一直成为调控政策的重中之重。

尽管今年上半年国家一直在预防通胀的预期,打击囤积农产品,有力的调控房地产,避免房价上涨过快,但在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内宽裕的流动性条件之下,当前物价上涨的压力和居民的通胀预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流动性的宽裕必然会使货币流向商品领域,形成囤积、哄抬等炒高商品价格的现象。尽管房地产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调控,但房价并没有出现大幅松动,与此同时,却出现了租房价格的大幅上涨。由于前期房价和一些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劳动力工资有补涨需求,这也将加剧物价上涨压力。由于今年国内外的自然灾害,加剧了食品价格上涨压力,国内洪涝灾害,直接加剧了粮食价格、蔬菜价格和肉类价格上涨的压力,海外俄罗斯的火灾,导致俄罗斯对小麦出口的禁止(俄罗斯是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加剧了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这些都将进一步造成短期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和加大居民的通胀预期。

但事物的演变总是充满离奇和复杂,当前在出现物价上涨的同时,经济增速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外需方面,美国消费品订单的快速下滑,欧洲在主权债务危机的压力之下开始紧缩财政,在紧缩的财政压力下,预计未来半年的经济复苏将重新面临困境,外需再次回落是属于大概率事件。展望内需,投资增速的回落、房地产调控的延续、地方融资平台仍需治理,内需的萎缩也在情理之中。内外夹击,让人很难看到短期内经济回升的希望。

在经济增速面临下滑的过程中,决策当局很容易放松对物价的警惕,这就促使在复杂的经济局面下,经济体很容易出现“滞胀”的局面。当“滞胀”一旦形成,将加大经济调控的难度,它将使货币政策变得更被动和容易造成货币政策失效,从而延缓经济的衰退周期。

因此,短期内我们仍需对物价上涨保持警惕。

(作者为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