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越过王朔向老舍致敬(1)
郭玉洁
2011-01-14 11:13
订阅
 1  |  2 

北岛离开得太久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他仍然是那个愤怒的逆子。这几年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在海外漂泊的诗人,仍然留存不妥协的硬度。而当他开始回忆北京,嗓音轻柔放松,令人惊讶。 

《城门开》很容易被看成怀旧的作品。冬天里的大白菜、煤烟的味道,饥饿的记忆,没有路灯的胡同,孩子们感受得到四季……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对过去的回忆变得很容易,连80后都已经开始回忆了。可是,回忆的起点是什么?回忆的意义又是什么? 

对北岛来说,这个起点在2001年底。那时他回到阔别十三年的北京,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没想到,北京已面目全非,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城市。从那一刻起,他萌生了冲动,要用文字重建自己的北京——否定如今的北京。 

否定——在很多个场合,北岛都在批评,这些年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把中国搞疯了,不止是北京,也不止是城市,大规模的毁灭令人绝望,粗鄙傲慢大行其道。 

当人们在字里行间反复追寻意义的时候,北岛强调:这本书首先是对于他个人的意义,唤回童年时的细节、气味、光线,童年时做的傻事,少年对异性的情欲萌发,沉睡已久的记忆细微苏醒,生命、城市仿佛真的复活,与今天共存、对话,这是写作的魔力。 

在每一次诗歌朗诵会,大家都在期待北岛朗诵《回答》,但北岛每次都拒绝。人们期待他的道德力量,但与此同时,他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当年在北京四中的迷惘少年。在文学的世界中,总是要返归个人,返归细节,柔软、含混,但是真实。 

回忆并不是美化,慢慢长大的少年赵振开,猝不及防地遭遇中国最动荡的年月。饥荒,“文革”,他回忆起父亲当年负责和谢冰心的谈话,并把内容记录下来交给组织——这篇文章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北岛在为父亲、为软弱的告密者辩护,他也回忆在北京四中的“文革”经历,因出身不同而撕裂的少年阶层,械斗的疯狂……对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我们做好理解的准备了吗?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