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1919年11月16日清晨,一名身穿长衫的青年,骑着自行车独自来到寒风萧萧的万牲园,在“环溪别墅”边,脱下身上的长衫,整整齐齐的叠好,放在岸边青石上,然后毅然投入了水中。
这名自杀的青年是当时北大法科三年级的学生林德扬,在今天很少有人记起他的名字,这种自杀也显得平淡无奇,可在当时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在林死后第三天,《晨报》便刊登罗家伦《是青年自杀还是社会杀青年》的一文,此后,又相继刊布蒋梦麟、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意见。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题为《自杀论》的长文,《时事新报》、《新潮》、《曙光》、《新社会》等也纷纷呈文讨论林德扬自杀的原因。一时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讨论自杀问题的热潮。
青年为什么要自杀?当时北大教授蒋梦麟在与几个外国朋友讨论五四学潮后青年心理特点时,认为五四后的青年,他们事事都要问为什么,对事事都怀疑,思想自由,人生观发生改变。这是导致很多青年自杀的原因。蒋的观点大概能代表当时的普遍看法,青年的心理特点似乎预示着一个群体自杀时代的来临。
而把时间稍微拖后至1928年4月,在上海,你常能听到一个名字:马振华,她于3月16日夜投黄浦江而死,此事非常轰动,记者蜂拥报道,据说当时这些报道“非常利市”,印刷一出,就抢购一空。据称此事引起舆论大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名马姓女士获得一个新称呼:“马处女”。
“马处女”死时31岁,半年前与一汪姓男子恋爱,二人订婚后发生了性关系,汪怀疑马并非处女,马竭力辩白,并血书盟誓,在辩白无效后,毅然绝命。在外界看来,马是以死明志,洗清被怀疑为“非处女”的耻辱。
围绕马之死,上海的舆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马女士的死实因浮荡成性,狡猾无耻之汪姓男子始乱终弃造成的。“在满足肉欲与破坏处女膜的目的达到后,就把她抛弃。”而伤心最甚的马父则认为自己女儿是死于五四女性解放之新思潮,因为新的不彻底,新思潮与旧道德相混,遂酿此剧变。这番新旧之论很快招致反驳,有人认为马父之言有将新思潮等同滥交之嫌,马之死是因追悔失身,完全是旧礼教的问题。“岂彻底的新文化,失身之后尽可不必追悔,抑一次失身不足,尽可二次三次失身乎?”在他们看来,彻底的新文化是不怕失身的。随后围绕着新旧之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那么青年人生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女性新思想与旧道德的冲突是怎样出现的?它如何导致了自杀的激烈行为呢?围绕着这些事件,作者海青在其新著《‘自杀时代’ 的来临? —— 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中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早期知识青年、新女性的自杀行为,分析在这个时代社会、思想剧变下人们的价值选择。
本书共三篇。上篇《新青年:生命价值的重新解析》, 主要讲述了从清末到五四时代,富有创造力与责任意识的知识群体,在国家衰颓与民族危难的情况下,为何常常诉诸一系列的毁灭生命的激烈行为。这种行为如何影响到青年的人生观,如何影响到五四及其以后各种社会运动。中篇《新女性:爱与死之传奇》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思想剧烈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女性气质的变化,社会剧变如何牵引出来女性解放运动,解放运动如何导致女性的激烈行为与实践。下篇《知识分子:“自我”的盟现与消解》主要讲述了五四之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优秀青年在个体上如何理解他们的革命运动与回应所处的时代,并从微观角度透视革命价值的不同形态,及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的传达方式和消解过程。
实际上,对自杀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1897年,涂尔干出版的《自杀论》一书一反诠释理论的传统,把自杀的原因归结于外在于个人的社会结构,实践了自己独特的社
会学原则与分析方法。然而涂氏这一独到思考,让自杀问题的解释逐渐流于机械。外在的社会结构强势地压抑个人灵活的能动性,使得自杀个体在自杀过程中丰富的精神与心理活动也隐而不彰,因而使得研究者失去了对其精神生活轨迹分析的可能。
回到自杀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与“真实”语境,自杀者的暧昧意图并非那么幽微难测。在自杀者留下来的遗书、日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自杀者的心理轨迹,以及时代在何种程度上成就了自杀这种激烈行为与话语。
相较对自杀的社会学与哲学探究,海青的《‘自杀时代’的来临?——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把自杀问题引入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领域,通过再现中国20世纪初知识青年与女性的自杀行为,以及知识分子、新女性群体对自杀行为的理解,描述了不同群体在具体境遇中的历史选择,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独特景观与社会心态。
如今,时过境迁,很少人在心理上再有新思想、旧道德的冲突,人们的思想是越来越新,而道德底线却愈来愈求低,在个人理想、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屡屡屈服这社会现实的压抑,人们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生命面前的主动选择,也无法理解在苟且地活和庄严的死之间,人们都毅然选择后者的心态。也许这本书会重新带给大家对于个人价值,生命价值问题的启发。对何种生命价值更为合理,值得追求?何种生存形态更有意义,值得拥有?进行
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