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有过热压力
保罗·谢阿德
2011-05-11 15:05
订阅

经济观察网 保罗·谢阿德/文 总体上,我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基本判断还是比较乐观的,不认为在近期会存在大幅减速的可能性。我们预测2011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9.8%,通胀水平可以控制在4.9%;201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9.5%和5.2%。但是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有过热的压力,也存在一些风险。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两大风险:第一当然是通货膨胀。中国的货币当局不想冒着货币政策过紧使得经济骤然减速的风险,但同时又担心通胀水平失控。

二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我们称之为“GDP算法”——即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过高。现在投资的增长速度依然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投资占GDP的比重还在提高,消费占比还在缩小,这种结构使得中国经济在面临投资减速时风险较大。这种情况不会现在就发生,但这种结构失衡持续的时间越长,潜在的问题也越严重。

两者的联系是如果通胀失控,政策制定者必须想尽一切方法压低其水平,就可能成为投资减速的一个触发器。

更重要的是,缺乏灵活汇率体系的货币政策框架使得中国在面临通胀,特别是输入型通胀时显得更加脆弱。在中国人们常常关注利率政策,但是货币机制的关键是汇率。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中国仍然保持着高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说明,汇率仍然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变量。

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取决于两个问题。一是投资的高速增长还能够维持多久,而不引起通胀,第二货币当局的宏观管理水平如何。

如果你对中国政府控制经济的政策非常有信心,认为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保持增速,但如果每年的投资增长都高于经济增长,总有一天,投资会陷入饱和,比例必须下降,这时候决策会面临风险,除非政府能够100%地掌握投资的分配,而这很难得到保证。

现在的挑战是中国政策框架的演变速度赶不上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现在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且长期享有9%以上的增长速度,很难通过现有的政策框架来对经济体进行高效的精确调节,政策层面上有风险。

而且,现在政府说正在进行市场机制改革、金融改革,很多企业家也在倡导这些改革。在逻辑层面上,不可能说,别担心投资占比,因为政府总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不会让投资饱和;而同时又强调,中国经济正在朝向一个更加基于市场的经济模式方向移动。

如果这种风险不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就会面临着一种可能,也许不会是滞胀,但可能会出现2-3年,由投资导致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才能够下来。

政府应该做的是建立一个丰富的政策框架,允许财政与货币当局通过一些市场的机制,而非依靠信贷控制将经济保持在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上。 中国政府应该更多地利用利率或者价格机制等通用的工具,让私营部门来决定投资的数量。

(作者为野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由记者张斐斐根据采访整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