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出租车私有化之困
最近一段时间,卞浩亮多次接到北京一些官员的电话,他们除了了解温州出租车运营现状外,还会认真地问一句:温州出租车模式是否值得在全国推广?
在重庆、汕头、广州等地出租车出现停运风波后,私有化的温州出租车模式,被视为化解矛盾的好思路。但温州的当地官员和出租车界人士却对此看法迥异:“不要说我们好,我们问题也很多。”
“现在看来,私有化不是很好,甚至是失败的”,从事出租车驾驶近20余年、现任温州出租车志愿服务队常务队长卞浩亮说,温州出租车私有化运作10年后,原先“政府-车主”两级管理模式,正衍变成“政府-车主-中介-司机”四级操作流程,这直接导致了出租车行业管理难度加大、服务质量低下等毛病。
私有化的温州出租车模式现在面临的烦恼是,出租车成为一种投资品,公共交通高度商业化。这显然不是政府当时改革的初衷。
私有化模式
1985年,私营经济已经稳健起步的温州,引进了第一批出租车,车型是菲亚特。
菲亚特省油,且个头小,灵活好调头,非常适合温州弄堂(小巷子)多的城市特点。一时间,菲亚特成为温州的形象。卞浩亮说,当时能开上菲亚特,那是很风光的事情。
1980年代末,卞浩亮家筹到1.8万元,买来一辆菲亚特。当时他已任温州冶金厂车间副主任,但为了多赚点钱,让生活过的好一点,他放弃了冶金厂体面的工作,当起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于是,他每天从中午开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他妹妹则开早班。“家里所有的开支费用,全靠菲亚特赚来的。”
卞浩亮说,那时政府没有对出租车设立多少限制,而是作为鼓励下岗再就业的手段。只要街道居委会开个下岗证明,到温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简称“运管处”)办个营运执照,然后找个国有出租车公司挂靠一下,菲亚特便可到车管所上牌,直接运营了。
当时只有国有出租车公司才有运营权,所以个人出租车只能挂靠在它们名下,并缴纳一定的管理费。这种挂靠方式也不是温州独有的,绝大部分城市都是这样。
但经过几年的24小时不间歇运转,菲亚特已日渐破旧,被认为不再符合温州形象。卞浩亮说,1994年温州市政府开始更新和规范出租车,菲亚特统一报废,用当时较新款的“富康”或“奥拓”来代替。此时温州的个人出租车已发展到近3000辆。
更换了的出租车是漂亮了,但问题也随即出现。
卞浩亮说,国有出租车公司只收取管理费,不提供服务,个体司机意见很大,抵制情绪也很大,这直接导致出租车整体服务质量差。据悉,当时政府也认为国有出租车公司没有管好出租车。
1998年,温州市政府决定对出租车运营体制进行改革。政府希望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来操作,实现一部分出租车产权、经营权和营运权的统一。当年10月,温州市政府对部分出租车经营权进行拍卖,价格一路飙升,最终,新增300辆车出租车的经营权拍卖均价达到71.5万/辆。
温州市运管处跟踪发现,因这些车都属于个人,车主和司机对车辆都很爱护,车况良好,服务好,事故也少,运转非常理想。卞浩亮说,那时车主基本上自己开车,再把空余时间租给本地人来开,“由于都是温州人,人员流动性不强,管理、服务都上去了。”
于是温州市决定,将原来近3000辆出租车的经营权,通过市场方式重新配置。1999年11月,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妥善解决市区部分出租客运汽车经营权证问题的通知》,对原有经营权问题不明的出租汽车,采用缴纳有偿使用金的方式使之明确。
时任市长拍板,一辆车只收3万使用金。当时很多司机想不通,车是他自己的,为何政府又要他掏3万元,但是,“如今温州出租车行业应该感谢当时的市长,他让经营权得以明确”,卞浩亮说。
自此,温州做出一次惊人之举,让98.8%出租车私有化,国有出租车公司不再有运营权,公司与车主之间只有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后来,政府将车辆拍卖和买断经营权的3亿多元收入用于修路、修建体育馆和少年宫,并登报公示。卞浩亮说,当时市民普遍称赞,说政府做得好。
私有之弊
随着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很多本地的出租车车主不再自己开车,前来淘金的外地人成为温州出租车司机主力。
据卞浩亮初步测算,市区3328辆出租车,在岗不到万余名司机中,安徽人就占了65%左右,本地司机仅占10%至15%。
据调查,温州三分之二车主将车辆承包给他人经营,承包人被称为“包头”。“包头”多为个人和汽车修理厂,有的修理厂最多承包30余辆车,个人承包一般不会超过5辆。“包头”们又将出租车再次包给第三人,甚至出现“四包”。
同时,还存在“小包”、“大包”。“小包”指司机只交给车主租金,养路费、修理等费用由车主打理。而“大包”则是司机不但要交租金,且费用由其承担。的哥黄海军说,“大包”多为新车,签约时间比较长,司机多为朋友、老乡和亲戚组成,比“小包”成本合算得多,一般月增收在六七百元以上。
温州市运管处副处长杜成威曾介绍说,他们甚至发现了“三包头”、“四包头”,这就进一步压缩了一线驾驶员的利润空间。为了能赚钱,出租车司机就会只顾多拉快跑,造成了恶性循环。
据一些出租车司机反映,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拉客、拼车、拒载、使用假钞等事情屡有发生。“我们压力也很大,”温州市运管处发展宣传科科长李克说,除了难以调查取证外,对司机处罚也很艰难,“罚多了,司机就有反抗情绪,罚少了,他们还是屡教不改,这个度很难把握。”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温州出租车司机收入已经从10年前月收入3000-4000元降到目前的1500-2000元。
但为何温州出租车司机情绪基本平稳?卞浩亮认为,温州8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来自外地,如不堪忍受经营压力,他们可以一走了之,最多与车主闹经济纠纷,不至于有过激行为。
安徽阜阳籍的哥刘夫才认为,外地司机过来开车就是为了赚钱,一旦停运必将造成损失。
另外,目前温州司机供大于求。的哥黄海军说,目前温州至少有4万人取得出租车驾驶资格证,但市区3328辆出租车只需万余名司机,“你不干,照样有人愿意干。”
“运营”模式嬗变
2002年,出租车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已经比较差了,与交警等方面关系也不好,成为一个“什么人都来管”的行业。温州出租车志愿服务队成立,就是为了有一个出租车行业性组织,帮助改善行业形象。同时,大量民间资本看好出租车投资,一个出租车经营权甚至被炒至140多万元,如今又回到110万元左右。此时,出租车不再是温州人就业渠道,而俨然成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投资品。
“原先认为比较好的 ‘政府-车主’两级管理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温州市运管处法制宣传科科长李克说。
卞浩亮说,温州出租车模式已衍变成“政府-车主-司机”,这与北京、上海等出租车 “政府-公司-司机”三级管理模式已经没有太多区别。京沪司机给公司缴纳“份儿钱”,而温州司机给车主缴纳“班费”(即租金),名份不一样,但实质已非常接近。
更值得关注的,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中介公司又成为重要环节。原先“政府-车主”的两级管理模式,如今已被放大为 “政府-车主-中介-司机”四层运作关系。温州龟湖路上,就集中了大量出租车中介公司,这些公司成功介绍一辆车出租,向司机收取300元至800元不等的中介费。
李克说,这些中介公司处于工商、运管、税务等“三不管地带”,“他们有营业执照,工商部门说不能查,税务又说不好查,我们运管部门根本没权查。”
于是,去年温州市运管处摸索出一种“政府-车主-托管公司-司机”管理模式,由托管公司从不同车主那里承包出租车,车的原隶属关系保持不变,公司只负责聘请、培训、管理驾驶员,以及车辆的日常营运、维护和保洁等工作。李克说,由于挂靠公司不放权,托管公司难以集中大批量车,同时托管公司又有点类似于中介公司,为司机减负又存在问题。
卞浩亮说,判断出租车模式的优劣,最关键指标是司机的感受及产生的社会效果。
他认为,北京、上海出租车公司化模式的缺点是,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劲提高“份儿钱”,司机却处于高风险状态。而温州个体经营模式,司机同样要为车主打工,只不过车主是个人而非企业,在利益最大化下,“班费”之高也令司机无奈驾车狂奔。
“京沪模式和温州模式,均存在一些毛病”,卞浩亮认为,政府应该让利于民,把出租车纳入市民就业渠道,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投资品,也不宜公司化商业运作。在他看来,“政府-司机”的两级管理模式比较可取,“如果司机不开了,政府有权收回,再给下一个司机。”
据权威知情人士透露,时隔十几年之后,温州将于明年再投放300-500辆出租车,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批车的运营模式,“肯定不会再拍卖了,与之前模式肯定不一样。”
温州出租车私有化之困
陈周锡
397
2008-12-08
陈周锡
最近一段时间,卞浩亮多次接到北京一些官员的电话,他们除了了解温州出租车运营现状外,还会认真地问一句:温州出租车模式是否值得在全国推广?
在重庆、汕头、广州等地出租车出现停运风波后,私有化的温州出租车模式,被视为化解矛盾的好思路。但温州的当地官员和出租车界人士却对此看法迥异:“不要说我们好,我们问题也很多。”
“现在看来,私有化不是很好,甚至是失败的”,从事出租车驾驶近20余年、现任温州出租车志愿服务队常务队长卞浩亮说,温州出租车私有化运作10年后,原先“政府-车主”两级管理模式,正衍变成“政府-车主-中介-司机”四级操作流程,这直接导致了出租车行业管理难度加大、服务质量低下等毛病。
私有化的温州出租车模式现在面临的烦恼是,出租车成为一种投资品,公共交通高度商业化。这显然不是政府当时改革的初衷。
私有化模式
1985年,私营经济已经稳健起步的温州,引进了第一批出租车,车型是菲亚特。
菲亚特省油,且个头小,灵活好调头,非常适合温州弄堂(小巷子)多的城市特点。一时间,菲亚特成为温州的形象。卞浩亮说,当时能开上菲亚特,那是很风光的事情。
1980年代末,卞浩亮家筹到1.8万元,买来一辆菲亚特。当时他已任温州冶金厂车间副主任,但为了多赚点钱,让生活过的好一点,他放弃了冶金厂体面的工作,当起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于是,他每天从中午开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他妹妹则开早班。“家里所有的开支费用,全靠菲亚特赚来的。”
卞浩亮说,那时政府没有对出租车设立多少限制,而是作为鼓励下岗再就业的手段。只要街道居委会开个下岗证明,到温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简称“运管处”)办个营运执照,然后找个国有出租车公司挂靠一下,菲亚特便可到车管所上牌,直接运营了。
当时只有国有出租车公司才有运营权,所以个人出租车只能挂靠在它们名下,并缴纳一定的管理费。这种挂靠方式也不是温州独有的,绝大部分城市都是这样。
但经过几年的24小时不间歇运转,菲亚特已日渐破旧,被认为不再符合温州形象。卞浩亮说,1994年温州市政府开始更新和规范出租车,菲亚特统一报废,用当时较新款的“富康”或“奥拓”来代替。此时温州的个人出租车已发展到近3000辆。
更换了的出租车是漂亮了,但问题也随即出现。
卞浩亮说,国有出租车公司只收取管理费,不提供服务,个体司机意见很大,抵制情绪也很大,这直接导致出租车整体服务质量差。据悉,当时政府也认为国有出租车公司没有管好出租车。
1998年,温州市政府决定对出租车运营体制进行改革。政府希望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来操作,实现一部分出租车产权、经营权和营运权的统一。当年10月,温州市政府对部分出租车经营权进行拍卖,价格一路飙升,最终,新增300辆车出租车的经营权拍卖均价达到71.5万/辆。
温州市运管处跟踪发现,因这些车都属于个人,车主和司机对车辆都很爱护,车况良好,服务好,事故也少,运转非常理想。卞浩亮说,那时车主基本上自己开车,再把空余时间租给本地人来开,“由于都是温州人,人员流动性不强,管理、服务都上去了。”
于是温州市决定,将原来近3000辆出租车的经营权,通过市场方式重新配置。1999年11月,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妥善解决市区部分出租客运汽车经营权证问题的通知》,对原有经营权问题不明的出租汽车,采用缴纳有偿使用金的方式使之明确。
时任市长拍板,一辆车只收3万使用金。当时很多司机想不通,车是他自己的,为何政府又要他掏3万元,但是,“如今温州出租车行业应该感谢当时的市长,他让经营权得以明确”,卞浩亮说。
自此,温州做出一次惊人之举,让98.8%出租车私有化,国有出租车公司不再有运营权,公司与车主之间只有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后来,政府将车辆拍卖和买断经营权的3亿多元收入用于修路、修建体育馆和少年宫,并登报公示。卞浩亮说,当时市民普遍称赞,说政府做得好。
私有之弊
随着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很多本地的出租车车主不再自己开车,前来淘金的外地人成为温州出租车司机主力。
据卞浩亮初步测算,市区3328辆出租车,在岗不到万余名司机中,安徽人就占了65%左右,本地司机仅占10%至15%。
据调查,温州三分之二车主将车辆承包给他人经营,承包人被称为“包头”。“包头”多为个人和汽车修理厂,有的修理厂最多承包30余辆车,个人承包一般不会超过5辆。“包头”们又将出租车再次包给第三人,甚至出现“四包”。
同时,还存在“小包”、“大包”。“小包”指司机只交给车主租金,养路费、修理等费用由车主打理。而“大包”则是司机不但要交租金,且费用由其承担。的哥黄海军说,“大包”多为新车,签约时间比较长,司机多为朋友、老乡和亲戚组成,比“小包”成本合算得多,一般月增收在六七百元以上。
温州市运管处副处长杜成威曾介绍说,他们甚至发现了“三包头”、“四包头”,这就进一步压缩了一线驾驶员的利润空间。为了能赚钱,出租车司机就会只顾多拉快跑,造成了恶性循环。
据一些出租车司机反映,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拉客、拼车、拒载、使用假钞等事情屡有发生。“我们压力也很大,”温州市运管处发展宣传科科长李克说,除了难以调查取证外,对司机处罚也很艰难,“罚多了,司机就有反抗情绪,罚少了,他们还是屡教不改,这个度很难把握。”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温州出租车司机收入已经从10年前月收入3000-4000元降到目前的1500-2000元。
但为何温州出租车司机情绪基本平稳?卞浩亮认为,温州8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来自外地,如不堪忍受经营压力,他们可以一走了之,最多与车主闹经济纠纷,不至于有过激行为。
安徽阜阳籍的哥刘夫才认为,外地司机过来开车就是为了赚钱,一旦停运必将造成损失。
另外,目前温州司机供大于求。的哥黄海军说,目前温州至少有4万人取得出租车驾驶资格证,但市区3328辆出租车只需万余名司机,“你不干,照样有人愿意干。”
“运营”模式嬗变
2002年,出租车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已经比较差了,与交警等方面关系也不好,成为一个“什么人都来管”的行业。温州出租车志愿服务队成立,就是为了有一个出租车行业性组织,帮助改善行业形象。同时,大量民间资本看好出租车投资,一个出租车经营权甚至被炒至140多万元,如今又回到110万元左右。此时,出租车不再是温州人就业渠道,而俨然成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投资品。
“原先认为比较好的 ‘政府-车主’两级管理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温州市运管处法制宣传科科长李克说。
卞浩亮说,温州出租车模式已衍变成“政府-车主-司机”,这与北京、上海等出租车 “政府-公司-司机”三级管理模式已经没有太多区别。京沪司机给公司缴纳“份儿钱”,而温州司机给车主缴纳“班费”(即租金),名份不一样,但实质已非常接近。
更值得关注的,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中介公司又成为重要环节。原先“政府-车主”的两级管理模式,如今已被放大为 “政府-车主-中介-司机”四层运作关系。温州龟湖路上,就集中了大量出租车中介公司,这些公司成功介绍一辆车出租,向司机收取300元至800元不等的中介费。
李克说,这些中介公司处于工商、运管、税务等“三不管地带”,“他们有营业执照,工商部门说不能查,税务又说不好查,我们运管部门根本没权查。”
于是,去年温州市运管处摸索出一种“政府-车主-托管公司-司机”管理模式,由托管公司从不同车主那里承包出租车,车的原隶属关系保持不变,公司只负责聘请、培训、管理驾驶员,以及车辆的日常营运、维护和保洁等工作。李克说,由于挂靠公司不放权,托管公司难以集中大批量车,同时托管公司又有点类似于中介公司,为司机减负又存在问题。
卞浩亮说,判断出租车模式的优劣,最关键指标是司机的感受及产生的社会效果。
他认为,北京、上海出租车公司化模式的缺点是,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劲提高“份儿钱”,司机却处于高风险状态。而温州个体经营模式,司机同样要为车主打工,只不过车主是个人而非企业,在利益最大化下,“班费”之高也令司机无奈驾车狂奔。
“京沪模式和温州模式,均存在一些毛病”,卞浩亮认为,政府应该让利于民,把出租车纳入市民就业渠道,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投资品,也不宜公司化商业运作。在他看来,“政府-司机”的两级管理模式比较可取,“如果司机不开了,政府有权收回,再给下一个司机。”
据权威知情人士透露,时隔十几年之后,温州将于明年再投放300-500辆出租车,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批车的运营模式,“肯定不会再拍卖了,与之前模式肯定不一样。”

- ·瓦格纳:中国汽车市场将有恢复 | 2008-12-31
- ·“三驾马车”投资领路 4万亿效果下半年显现 | 2008-12-31
- ·火车头“猫冬” | 2008-12-31
- ·汽车金融:危机中如何抬头 | 2008-12-31
- ·汽车服务业:谁的机会 |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