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落并不特别重要
汪涛
23:21
2010-07-30
订阅
汪涛

  今年下半年经济活动将会减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们早就作出的预测。然而,当最近经济开始减速的时候,许多人对中国经济增长下滑过快、甚至出现所谓“二次探底”变得很担忧。

笔者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落,其实并不特别重要。政策决策者们不用过分纠缠于平抑经济增长的每一个自然周期,把每年甚至每季度的GDP增长都精准调控到8%以上。在目前经济高位运行,通胀压力可控的形势下,更重要的是应该尽快推出重大改革,着手解决影响中长期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结构性问题。

回落无悬念

无论是从基数效应来看,还是从政府为防止经济和资产市场过热采取的措施来看,下半年经济增长回落都应该没有什么悬念。我们预计,随着宏观调控措施包括房地产调控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加上节能减排关停高能耗产能的影响,GDP增速将在2010年第4季度降低至8%至8.5%的水平。2010年全年的GDP增长预计将为9.5%-10%。全年增长仍在高位,而且第四季度的增长也在8%以上。

其实,虽然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3%,比去年同期的8.3%高,但是据我们估算,季度环比年化增长率已从去年二季度的约15%回落到9%以下。也就是说,经济增速回落最显著阶段,已经发生了,只不过因为基数的原因,同比增长反应得不很明显,并且有大约两季度的滞后。

经济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与刺激政策相关的投资增速,在2009年上半年突飞猛进之后开始自然放缓,重工业生产也因此减速。经济之所以能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快增长,一是因为出口在外需反弹的带动下恢复性的迅速增长,二是因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强劲。

从政策层面来说,在2009年上半年天量信贷之后,去年下半年信贷增长已经有所控制,而今年新年伊始就逐月逐季控制贷款规模。四月份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措施。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回落不仅是因为基数和刺激政策影响的因素,也是宏观政策主动调整引导的结果。

下半年,调控政策的作用还会继续显现,而出口增长也预计会从第三季度开始减速。但是,进口增长也会伴随投资和重工业生产而大幅放缓,并且,随着许多行业产出缺口的缩小,制造业投资的恢复将得以继续。最近以来就业和收入的增长也会带动消费稳健的增长。

因此,我们的判断仍然是,经济增长将会“软着陆”。下行的风险不是没有,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并不认为世界经济会 “二次探底”——当然,复苏的势头会减弱,中国出口的增长也预计会从目前40%夺回到10%左右。从全年来说,我们预测出口增长将达到24%,全年贸易顺差达到1850亿美元。除去价格因素的影响,我们预测净出口将在2010年给GDP增长贡献一个百分点。相比于2009年的-4个百分点的贡献,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8%以上增速已属难得

另一个下行的风险,曾经是国内调控政策可能过紧,尤其是房地产调控和节能减排关停企业方面。但是最近的政治局会议和领导人讲话已经发出了明确信号:促进“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宏观政策目标。温总理强调,“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还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紧迫性问题,都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政府不会为达到其他政策目标而置经济增长速度不顾。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政府已经表态保底,下半年经济发展的态势,四季度增长是回落到8%,还是8.5%,或是7.5%,就并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大可不必因为某个季度增长较低而忧虑经济会 “硬着陆”,更不必强求宏观政策精准微调,抹平一切增长的波动。

笔者认为,之所以有人认为8-9%的增速很不错,而有人却担心“二次探底”,主要是因为大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的趋势增长率,或潜在增长率 (能长期保持而不致引起通胀或泡沫的增长率),认识不同。基于过去十年(尤其是危机前的五年)中国经济双位数的高速增长,大多数人推算出中国GDP的潜在增长速度在10%以上。

在目前阶段,以及未来数年,如果判断中国可持续的趋势增长速度仍然是每年10%以上,那么势必会得出8%的增速太低的结论,也因此会有人认为政府应放松政策或者出台刺激政策防止增速向8%滑落。我们认为,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已经有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可以持续保持的潜在增长率或趋势增长率,已经下降到8-9%,甚至可能更低一些。

从需求方面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去杠杆化过程尚未结束,经济增长将在较长时间低于其潜在增长率。因此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比2002-2008年要小。从中国自身的生产要素来看,劳动力增长开始放缓,能源、土地、资源环境都已经承受巨大的压力,投资速度在经历了高速增长的十年以后,也会开始放缓。诚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远未结束,经济也仍然需要大量积累资本,但是发展的速度会比前几年(得益于房改和WTO所释放的能量)有所放缓。

因此,我们认为,在世界和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能保持8%以上的增速已经非常难得。

尽快启动结构改革

宏观政策在目前阶段最紧迫的问题,不是防止某个季度增长下降到8%,而是如何尽快启动结构改革,解决经济中对中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长在高位运行,既没有通胀,也没有通缩,目前是推进改革的大好时机。

我国经济中存在各种结构问题,已有广泛共识的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对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居民收入尤其是劳动者收入增长滞后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带来的整体居民消费不足,城乡二元体制的继续存在,地方政府因自身利益追逐“土地财政”既推涨地价、房价,又造成征地补偿中的社会问题,一些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因管制过多或国企垄断而发展不足,未能更多地促进就业和内需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但是往往在根源上是相通的。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最迫切要解决的,主要是财税体制改革,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定位和对民营企业放开的问题。

财税改革上,首要做的是:(1)厘清中央-各级地方财政关系,中央政府应负担更多地支出责任,而给与地方政府一些税收收入已解决土地财政的怪圈;(2)以拓宽税基、降低税率的指导方针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并进一步改革增值税、房产税、资源税等,使得税收真正起到调整收入分配又减少经济中的扭曲的作用,(3)推进预算管理,增加政府支出的透明度和监督,从体制上减少腐败。

资源和要素价格的改革,应该包括扩大资源税改革的地区和品种,提高排污成本,逐步取消对工业的各种能源、土地、电价的补贴,改革土地有偿使用的机制,使得要素价格能更好地反映真实供求和稀缺度。而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势必造成短期内价格上涨的压力,政府部门不应该为了单纯把CPI控制在某一个规定的数字而对改革讳莫若深。在资金成本上,扩大国企对国家财政分红的范围和幅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在某些行业和企业资金成本过低的局面。

过去三十年我国在发展制造业、促进出口上的成功有目共睹,但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这一方面与税收和地方政府的动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服务行业管制较多,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开放不足。这不仅包括大家熟知的电信、金融、运输等行业,还有医疗卫生、教育、甚至旅游等行业。而发展服务业是改变增长方式、促进就业和内需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已经出台了民营企业发展“新三十六条”的方针,具体的措施和落实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十二五规划即将拟定完成,让我们更多来关注下一轮改革的启动,冷静看待下半年经济增速的回落。

(作者为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