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防信贷硬着陆银监会信贷监管框架成型(2)
同样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抑制政策已经非常明显了。然而,无论是地方项目、房地产还是汽车、家电消费,无疑都是2009年救市政策施力的重点,银行信贷也主要投入在这些领域。
据央行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全国3800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总资产8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达5万亿元,其中绝大多数负债是银行贷款。就在近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就融资平台贷款情况发出了通函,要求地方政府防范负债盲目扩张。
监管层担心,刺激政策的退出,是否会引起相关行业的退潮,进而引发商业银行大批存量贷款的硬着陆。
太平洋证券宏观分析师周明剑也关注到,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模式还存在相对粗放、贷款资金不按约定用途使用等情况,这种情况在刺激政策退出或者产业结构转型期间尤其可能会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一位人民银行资深监管者告诉记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年里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一度达到峰值。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2.34%,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估计超过3万亿。中央为此专门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39万亿不良资产集中处置。其中大量不良资产直至今日尚未消化掉。
“目前,这些商业银行都是上市公司,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股东都不可能接受商业银行再度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坏账。”该央行人士称。
实际困难
尽管银监会出台的信贷监管框架和窗口指导得到了市场的赞誉,不过还是有不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表示实际操作上难度很大。
一位工商银行北京某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之后整个市场竞争规则实际上已经彻底变了。信贷放开之后,大家都在拼命争夺大客户、大机构,给这些机构的利率通常都尽量放低,通常会低于下限10%-15%左右。量上面一旦放开之后,没有人会精耕细作再去仔细谈价格,你不贷,早就有无数个竞争对手行冲过去放贷了。
“现在很多央企和地方国企都是大集团,实行的是整个集团一个资金盘子。授信也是对集团统一授信,你很难实时测算流动资金多少,或者监控所有的贷款用途。如果硬要按照项目受托支付卡贷款,很多企业根本不接受。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企业本身资金就不清楚,如果硬要严控贷款出口,更会给你扣上不支持地方建设的大帽子。”一位农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一位中信银行的信贷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年初的信贷热潮部分原因也是在于分支网点行刻意的“抢规模”。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目前各行年初都定了规模,但这个规模只是总行层面的,各个分支机构的规模并没有确定。在这种大盘子确定的情况下,谁年初做的规模大,谁就会占便宜。一旦2季度信贷收紧,大家一起收紧,年初没有上规模的行就会非常吃亏。
“为了抓住这些客户,我们三天两头就要过去和企业一起沟通。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还专门成立了北京管理部和大客户部,也是为了向一些总部在北京的大企业进行营销的。”他说。
赵庆明告诉记者,就在2010年初,银监会已经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节奏,防控信贷风险。不过更长期来看,这种依靠低利率营销大企业粗放式扩张的盈利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一旦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坏账风险会大大加剧。
而记者了解到,目前银监会已经开始引导一些中型股份制银行转型,例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开始转型服务中小企业,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1 | 2 |

- · 视频:政策预期不明确易导致信贷大起大落 | 2010-02-26
- · 政策预期不明确易导致信贷不稳 | 2010-02-26
- · 政策预期不明确易导致信贷不稳 | 2010-02-26
- · 政策预期不明确易导致信贷不稳 | 2010-02-26
- · 银监会收紧房地产信托 禁止流向土地储备 | 201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