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国有银行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除了财务指标优化之外,在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品优化、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获得了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方认可。
但在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放出将近10万亿天量信贷,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速高达33.29%。在巨额信贷发放的同时也为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结构、资本充足等埋下了隐患。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底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37%,到 2009年末时降到了11.27%,而2010年一季度再次降低。
从去年8月银监会逐步推行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新巴塞尔协议以来,银监会对于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逐渐提高。
资本市场投资者则直接用脚投票。去年8月份以来,银行股则经历了3轮暴跌,每次幅度都在20%左右。
增长之忧
“跑马圈地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商业银行发展需打破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的成长怪圈。银行业如何继续与资本市场形成新一轮良性互动,值得慎重考虑。”史晨昱称。
实际上,包括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都已经表示要进行二次转型。
不计农行IPO,商业银行的融资需求将可能在3000亿元以上,如果这些资本都用于补充资本充足率,这些资金可以释放的贷款约为2.4万亿元。
这一数字大大低于2009年将近10万亿的信贷投放,换言之,如果不考虑贷款结构的调整以及假设贷款利率与2009年持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润将大大低于2009年。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不确定也使得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十分犹豫。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经把贷款投向节能减排、中小企业、支持三农贷款等方向,而进一步压缩房地产的开发贷款等。
“现在限制贷款的行业多,银行真的敢放心贷款的行业太少,原来的房地产贷款现在又成了烫手山芋,机械制造、重工业都受经济周期影响太大不敢贷,一些新兴行业,中小企业、新能源行业,实际上总体容量太小,好的企业几家银行抢,不好的也不能贷。”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银行现在很苦恼。
受到地方融资平台的进一步规范和贷款方面的诸多限制,加之2009年这一类贷款激增并呈饱和状态,大部分银行已经无法再在基础设施类贷款中寻求容量。
在贷款需求与贷款投放以保持银行业绩高速成长的矛盾中,一些银行开始选择“铤而走险”。
据悉,一家股份制银行甚至开始选择船舶业作为贷款投向。“这个行业确实风险很高,而且经济周期一直都在向下,外贸行业甚至也处于下滑通道。”不过这家银行的信贷部人士坦言没有办法,“有这么多钱要放出去,不放要扣奖金,放了出坏账,再另说。”
兴业银行面对信贷需求萎缩的情况,仍然选择力保房地产信贷规模,不会降低地产贷款的比重。
实际上,去年以来这一轮巨额信贷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侵蚀或将在未来凸显。华尔街日报最近报道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C)计划于2013年实行一项贷款损失会计准则,这将使“中资银行的坏账或将提前显现”。
1 | 2 |
- 证监会协商银行融资 首选利润补充资本 05-31
- 北京银行通过再融资方案 银行融资规模达5... 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