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银行业要转向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
程志云
2011-03-14 08:03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程志云 2011年伊始,在抵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审慎监管政策相继出台实施。随着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巴塞尔监管指标、信贷结构调整以及利率市场化等诸多政策逐步落实,商业银行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政策收紧的双重考验。对此,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接受记者采访,详细解读中国银行未来发展的挑战与转型机遇。

经济观察报: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监管的潮流怎样,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有哪些影响?

肖钢: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监管特别是对大型银行的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特别是巴塞尔3的出台,对资本的要求确实更高了。

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监管部门的计划是把巴塞尔2和巴塞尔3合并起来一起来做,对于银行业来讲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发展的速度会受到制约,成本会加大,银行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从中国来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还要靠深化金融改革来解决,不是简单的提高资本充足率就行了,因为中国的经济还处在信息化工业化阶段,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金融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我们要执行新的监管要求,另外一方面,也要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创新,来应对这样的挑战。

从银行业自身发展来看,我们要保持一个比较充足的资本来应对未来的风险和危机,根本的一条是要靠内在的积累,我们要适当调整现在的分红政策,因为我们利润很多一部分要分红,作为股东来讲,应该对商业银行适当减少现金分红,比较多的留给银行,把留存的利润作为每年资本的补充,来适应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当然,市场融资也是一个手段或者重要的手段之一,不能都集中到市场融资,各家现在都要融资,全世界资本是很稀缺的。我们应该走这样一个自身积累发展的道路。

当然,从商业银行本身运营来讲,我们本身也有很多的潜力要有待于挖掘,我们资产的经营模式一定要走资本节约型的模式,因为我们过去资本比较充足,发展的方式主要靠贷款。可是现在资本很稀缺了,很昂贵了,即使同样的贷款,不同企业的贷款占用风险的权重是不一样的,包括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的结构,这些资产的形式占用资本风险的权重都不一样。

中行实行巴塞尔2和3总体进展是比较顺利的,我们会按照监管规定的时间表,来达到他们的标准,逐步实现巴塞尔2和3的并行。

经济观察报:随着货币政策回稳,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同资金市场都出现了资金紧张的局面,这对中行产生什么影响?中行近期是否还有再融资的需要?

肖钢:由于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比例,加上这几年贷款增加得比较多,加上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一部分储蓄分流了,这几个原因加起来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开始感到紧张。首先是中小银行的资金比较紧张,现在有的大银行也开始感到有点资金紧张。

中国银行现在流动性管理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大概人民币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在70%左右,外汇贷款占外汇存款的比例高于70%。这是由于这几年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和个人都不愿意持有外汇,他把外汇都卖给银行结汇,这样使得我们外汇存款增长就乏力。与此同时,外汇贷款的需求不减,仍然是很强烈,使得我们外汇贷款占外汇存款的比例就比较高。这是当前我们行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我们一方面大力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是一个重要的业务方向,但事实上根源是我们要扩大客户基础,要加强网点和渠道的建设。所以,我们现在在下力量加强物理的网点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的建设,通过扩大客户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好贷款的规模。

此外,对于存款准备金上调,从目前看,在这一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基本上能够应付自如。由于央行没有对我们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所以也不存在取消的问题。根据我们目前流动性的状况,如果近期要提高的话,我们还是有准备,也能够比较好地应付新的增量。

对于再融资问题,我们近三年不会进行股权融资,但是我们今年还有发行次级债的计划。中行近几年每年都在发次级债,这是因为我们次级债有的是要到期的,我们要通过新发次级债来补充原来已经到期的次级债,所以我们去年也发了次级债。

经济观察报:中国银行如何根据新的监管指标调整自己的信贷结构?

肖钢:今年中行贷款增长主要根据我们自己资本充足率、贷存比和流动性管理的一系列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状况,自己来确定。我们去年贷款的增长速度高于13%,今年增长速度会低于去年的增长速度,但还会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这是今年的贷款计划。

大家都知道,监管部门今年已经取消了贷款规模调控限额的管理,采取了一揽子的监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差别存款准备金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宏观调控,对于促进我们商业银行自我约束、稳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年我们要在调整贷款结构上下功夫,因为贷款的增量是有限的,我们就必须在调整信贷结构上要下功夫。

我们调整结构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扩大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特别是小企业贷款,因为大企业的数量比较少,但是每一个企业的用款量比较大。所以,我们要把比较有限的信贷规模更多地支持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

第二,利用中国银行多元化的平台为企业服务。我们不仅给企业要做信贷资金的支持,还要更多地帮助他们到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发行短期融资券等其他融资工具,来帮助他们解决资金的问题。

第三,我们在继续支持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领域以外,我们现在重点转向文化产业、战略新型产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第四,挖掘信贷资金的存量,因为我们现在贷款余额超过4万亿了。怎么样把这个存量通过很多措施来盘活存量,有收有放,这个潜力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在结构调整方面也要做一些工作。

顺便说一句,我们对房地产业的信贷、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占我们整个信贷的比重不是很高。所谓产能过剩行业,我们定义了11个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建材等,我们把整个行业都定义为产能过剩。我们今年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要继续控制“两高一资”这些产业,严格限制对他们的贷款。

经济观察报:在监管趋紧、结构转型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下,中国银行能否保持盈利增速?

肖钢:尽管我们贷款比去年增长幅度略低一点,但是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从量来讲并不减很多,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另外,央行连续几次提高利息,加息对我们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加息提高了我们的资金成本,另外一方面也提高了我们贷款的收益。综合这些因素,加上市场的资金开始有点紧张以后,在同业资金市场利率有所提高,包括央票利息,各种债券的利息有所上升。银行除了贷款以外,还要进行其他证券投资业务,这样一算起来,我觉得贷款虽然比去年少一点,但是总体收益还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加快转型发展,因为我们不要更多地依赖利差,我们其他业务在快速发展,中间业务还会获得比较快的发展。所以我想对盈利不会有太大影响。

而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趋势,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认为利率市场化的确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多压力和挑战,会缩小银行的利差,同时也给各家银行带来在定价管理能力上的差异化,这样使得我们银行的经营有差别了。这样就会鼓励好的银行和能力强的银行获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利率市场化的确要积极稳妥地来推进,因为这件事情还是有风险的,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一些国家也是有教训的。中国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当中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的顺序来做是积极稳妥的。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应该还要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现在要加快这个进程的核心,就是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

我认为贷款利率的下限可以取消,先使得贷款利率更进一步市场化。而存款利率的上限还不能轻易取消,因为这个取消了以后,特别是我们金融市场还不规范,可能会使一些经营不好的金融企业利用高息揽存来吸收资金,结果他的经营并不好,这对我们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非常拥护央行提出来的,一定要有自我约束能力强的、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来先行试点,否则市场会搞乱的。

对于稳健经营的定义,我认为要分两种评估手段。一方面是可以用一些财务指标来量化的,银行是否是稳健经营,有一系列指标,比如有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等等一系列指标,更重要的还有一些软的指标,有的时候不好用数据来量化,衡量一个银行是否稳健。比如看这家银行的经营模式,它是否是一个资本节约型的模式,还是很粗放型的模式。二是要看这家银行增长的驱动力,是更多的依赖贷款来驱动业务发展,还是这个银行很重视客户基础,重视网点渠道的建设,重视金融创新。三是看服务手段,是不是重视以客户为中心,是不是重视客户的体验,不管网点也好、渠道也好,是不是重视科技的含量,这里面有很多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比较。四是看盈利结构。五是看管理流程是不是集约化、扁平化、精细化的管理,赚了钱是一个很好的财务指标,并不意味着这个银行就是很稳健的,要观察整个流程是否比较高效,是不是符合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除了看硬指标之外,还要更多的看这些软指标。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