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多”业绩难超公募(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娟 面世不到两个月后 ,经历了9月份密集发行的基金专户理财“一对多”产品便迅速降温。
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开始表示对“一对多”这一新业务的担忧,除了摆在面前的销售困境,他们更为 “一对多”产品的高业绩预期打起了预防针,现在 “一对多业绩超过公募基金不现实”的说法渐起。
业绩恐难撑门面
“一对多”产品投资起步100万元人民币,打出“专户理财”和“个性服务”的口号下,良好的业绩预期是许多基金公司吸引客户的重要卖点,而基金公司也指望着更好的业绩及带来更多的收益分成。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投资者也许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了。
10月中旬,业内就爆出某大型基金公司“一对一”专户业务出现亏损客户要求解约的消息。如果连资产规模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在专户业务上也出现业绩这样的棘手问题,目前集中推出的众多“一对多”产品能否顺利发展备受关注。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10月23日,共有29家基金公司的99只“一对多”产品获批,每家公司获批的该类产品从5只到1只不等。
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专户业务负责人曾表示,专户业务中最难的就是与客户的沟通,客户往往会提出较高的期望,而他们对业绩的关注也容易影响投资经理的操作。
随着产品进入运行期,虽然“一对多”产品业绩并不公开,但业内人士都在关注,3-5个月后,第一批“一对多”产品的业绩即将有所表现。“到时肯定又一阵热闹”。无论是基金公司以业绩为导向的宣传,还是投资者自身的高预期,应当如何看待“一对多”产品的业绩回报问题?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督察长称,“一对多”肯定是个慢热的产品,不应该追求过高的收益,从常规看,产品强调绝对收益,这难以和公募相比。
绝对收益产品其实意味着更低的风险偏好,“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首先是保值,然后是增值,并不是追求资产的迅速扩大。”上述人士称。
因此,“一对多”产品操作应当更稳健,而非以业绩取胜。相反,公募基金产品更多强调相对收益,侧重对于业绩基准或同行间的相对排名,不做锁定收益的投资,操作上相对更激进。
许多基金业人士提出,“一对多业绩超过公募基金其实很不现实。”
除了可以预见的“一对多”产品必将出现的业绩分化,很多业内人士对这一产品的整体业绩也存在担忧。“我从来不建议自己的朋友买一对多专户。”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
从产品设计,人员配置,到交易流程上,“一对多”均难比公募基金。
1 | 2 |

- · 机构2010年投资策略 消费、资源两大热点 | 2009-12-07
- · 批文不再稀缺 基金审核新规出炉 | 2009-12-07
- · 证监会高规格调研 意在股权投资基金监管话语权 | 2009-12-06
- · 投资风格渐趋积极社保基金搭建“资产配置”平台 | 2009-12-06
- · 首只重点投资澳洲市场的基金获批 |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