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多”业绩难超公募(2)
曾有不少基金公司对业绩表现优异的专户“一对一”业务重点宣传,但对业绩不好的则闭口不谈。基金专户业务不要求信息的完全披露,业绩不透明,但这种“选择性披露某个时段账户业绩”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投资者对业绩的预期,而
个在 “黑暗”中的新业务又如何能够健康发展?
其路漫漫
也在10月份,有基金公司出现专户“一对多”产品募集失败的案例。由于担心达不到成立规模,一些基金公司后期获批的“一对多”产品迟迟不敢发行。
某资深行业分析师表示,“一对多”产品出现募集不成功的事例并不意外,在第一批产品抢占了大量客户资源后,后续产品的发行将会越来越困难。
在公募基金公司模式下探索私募业务也许不是件容易事。
“专户没有那么乐观,一定要等到有了一定的财富效应并且证明风险可控后,才可能出现规模效应。”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销售业务负责人称。
有数据统计,已发行成立的“一对多”产品其实规模不过200多亿元,业内已存在的 “一对一”产品规模也仅100亿元左右。
公募基金想要多条腿走路并不容易。其实,基金公司心里的账单非常明白,“一对多”业务不是一个赚钱的买卖。
9月底,大型银行终于为基金公司打开了大门。虽然没有了业绩分成,但银行大比例分取管理费以及加收客户服务费的最终合作模式,依然是基金公司让步的结果。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撰文称,这些2亿元左右的“微型基金”,即使净值增长翻番,基金公司又能提取到多少业绩报酬呢?可以肯定的是,产品真正能够给基金带来的收益,绝对不会比公募产品高。
但很多基金公司还是抱着 “跑马圈地”的想法发展该业务。“我们主要是看中银行的高端客户,目前公募基金的客户投资规模平均在3万-5万元,这样100万元起的客户看上去就相当珍贵了。”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机构业务负责人称。
据了解,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甚至有意将发展重心放在“一对多”业务上。现在“一对多”无论在销售还是业绩上暴露出的问题无疑给相关基金公司提了一个醒。
“一对多”业务的发展依然主要仰仗银行,在公募业务中,大公司越做越强,中小基金公司难以与之竞争,而渠道为王的局面不改变,“一对多”业务目前也依然难以走出这个局面。
1 | 2 |

- · 机构2010年投资策略 消费、资源两大热点 | 2009-12-07
- · 批文不再稀缺 基金审核新规出炉 | 2009-12-07
- · 证监会高规格调研 意在股权投资基金监管话语权 | 2009-12-06
- · 投资风格渐趋积极社保基金搭建“资产配置”平台 | 2009-12-06
- · 首只重点投资澳洲市场的基金获批 |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