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老师到学生 外资基金中国跌宕路(1)

订阅
07:23
2010-03-02
胡中彬 陈双庆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中彬 陈双庆 与当初高傲地带着大把美元来中国挑选项目的情景不同,如今外资基金经理们开始放下身段与本土机构合作。近日,凯雷、黑石、瑞银等外资股权投资巨头纷纷宣布设立规模不等的人民币基金。

回顾外资基金进入中国的历程,起初在国内股权投资尚处于襁褓中时,他们扮演着“老师”的角色,经过数年的发展,满地开花的本土基金逐渐抢去了“老师”们风头,动辄数十亿计的人民币基金拔地而起。同时,“学生”与“老师”的身份开始转换。

在这一情况下,外资基金不得不在团队建设和投资模式上进一步加强本土化,同时国内人民币投资路径相比外币投资更为顺畅的事实,也让其向本土机构“学习”募集人民币基金设立的经验。

绝对主导时代

数年前,许多世界知名的PE怀揣着中国梦,来到中国,开疆拓土。

背景是2003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环境,尤其是美国市场持续的低利率、巨额的流动性过剩以及不断爬升的资产价格——这一切几乎使外资PE将中国视作发展的天堂。

这些PE的许多大手笔之作也为其赢得了关注,彰显出了这些外资机构的实力。诸如:KKR投资平安、蒙牛、南孚,软银亚洲在盛大项目上的暴富,美国华平收购哈药,凯雷入股太保以及新桥资本拿到深发展股份,高盛拿下双汇,淡马锡揽下建行、中行和民生银行的股权……这些案例都曾经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轰动一时。

这些只是外资私人股权投资中的并购基金的部分成绩单,除了大型企业外,他们对中国处于扩展期和过渡期的优秀企业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其股权展开了大规模的收购。

“当时我们刚开始帮助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许多企业都会主动来找我们,因为他们当时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能够到纳斯达克。”美国一家中小投行的亚太区主管回忆称,当时外资机构凭借着国外市场的资源而在中国大受欢迎,PE、VC、投行等相关机构都有斩获。

由于当时中国金融资本在助推产业整合与提升方面明显缺位,外资基金的到来得到了空前的认可和欢迎,在中国市场出尽了风头。而当时尚处于襁褓期的本土基金则由于受制于国内资本市场配套体系的缺乏而进步缓慢。

一位外资基金人士说,那时候,本土股权投资机构还非常稚嫩,“抬不起头”。

“海外基金用全球定价体系打乱了中国定价体系,导致整个中国的价值体系重估。”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认为。

外资PE绝对主导的“美妙”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

创投市场的数据可以展现当时股权投资领域的一角。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创投领域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期,投资金额同比大幅增长,但从投资主体看,外资创投机构仍然占绝对主导。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创业投资金额占市场总额的74.2%,本土机构则仅为18.3%,其余为中外联合投资。而在PE方面,当年也仅有6只本土私募股权基金成立,势单力薄。

2006年转变

不过,就是从2006年起,中国股权投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府部门开始重视PE、VC对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从2007年开始,中国对本土股权投资基金政策支持的力度自上而下开始得到了推广。继2006年底中国第一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基金获准成立后,2007年,第二批五只总规模56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基金获准筹备设立,而券商直投基金也开闸放水,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和中信证券设立的直接投资公司获得批准。

同一时期,政府引导基金也在各地纷纷开花,股权投资得到各地政府的极大正视。一时间,在中国市场一直担当大哥角色的外资PE感受到来自本土创投的压力。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