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力推ETF发展 监管层要求先“梳理”(1)
赵娟
09:01
2010-03-29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娟 屡屡“犯错”的ETF,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在交易所和基金公司的大力推进下,ETF在2009年迅速壮大,今年更有加速趋势。但公众对其关注度的提高更多是因为ETF“偏差”或“乌龙”事件屡屡出现。投资者不禁纳闷:“为何出错的总是ETF?”

本报了解到,除了较为明显的华安ETF、交银ETF出现过失误事件外,现运行的多数ETF基金或大或小都出现过类似错误。

虽然交易所力推ETF,但监管部门已传达出谨慎态度。一个名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发展与风险控制”的研讨会3月22日在上海举行,证监会分管基金业务的副主席姚刚在会议上强调,应该看到ETF发展中的风险,内地如要发展跨境ETF等创新,必须先行“梳理”若干问题。

清单“软肋”

国内ETF基金中,最先出错的是华安基金180ETF。

2009年 4月 13日,华安180ETF“因申购赎回清单中的预估现金计算出现偏差”,紧急停牌2小时。原因是,华安基金当日忽略了分红因素使得净值估算出现错误。

无独有偶,2009年倒数第二个交易日,交银治理ETF也因成份股调整的“技术错误”导致实时份额参考净值出现巨大溢价,罕见涨停后被紧急停牌。

二者均是在申购赎回清单调整过程中人工核对环节出现失误所致。

近期,华安180ETF又因为对配股停牌的招商银行与众不同地设置为“禁止现金替代”而受到争议,被指再现套利漏洞。不过华安基金很快澄清,设置模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所谓套配股权的空间基本无法实现。

纵观ETF出现过的上述问题,申购赎回清单都是焦点。

ETF的招募说明书中都会规定基金经理对每日投资组合的管理,包括对成份股公司行为信息、标的指数、组合持有证券、现金头寸及流动性等的跟踪与分析,要求适时组合调整并设计申购、赎回清单。内容包括最小申购、赎回单位所对应的组合证券内各成份证券数据、现金替代、T日预估现金部分、T-1日现金差额等。

申购赎回清单每日开市前公布后无法再进行更改,但ETF则是实物交付、实时交易,一旦清单中有误,盘中参考净值出现失真引发的套利即会瞬时进行。

“分红、配股、指数成份股调整等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申购赎回清单的调整常需要系统和人工共同完成。”一位资深券商分析师指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到位,例行的检查流程没有严格履行,是导致经常出错的原因。”

接近监管部门人士透露,国内现有ETF基金多数在申购赎回清单上都出现过或大或小的偏差。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