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的救赎(1)
赵娟 申兴
2010-11-10 07:12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娟 申兴 证监会对公募基金出手了,这一次不是严打,而是松绑。

11月1日,证监会同时发布了新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和基金专户业务管理办法的两则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为降低第三方基金专业销售机构的门槛,打破对银行销售渠道垄断的现状,同时放开基金公司专户业务的准入门槛、降低专户产品成立门槛,鼓励基金公司发展高端客户市场。

在公募基金12岁的“本命年”里,监管层的上述举措被业内解读为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的战略性一步。

最近三年,公募基金整体份额连续缩水,而私募基金在高端理财市场如潮水般发展,同时基金公司对“为银行打工”叫苦不迭,这些局面令证监会这个大管家终于坐不住了。

越来越低的天花板

目前,国内市场上由信托公司发行的各类阳光化私募信托产品的数量已经接近850只,仅今年就有400多只,占比近半。但比私募基金早诞生8年的公募基金,目前有621只产品,其中今年以来仅增加100余只。

虽然在管理资产规模上,私募基金尚不能与早其8年诞生的公募同日而语,但从数量上看,私募今年的快速发展势头俨然已经赶超公募。

当然,这与两个阵营监管环境的不同密切相关,一边是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审批,另一边是游离在监管边缘地带的放任局面。

目前,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不足两年,拥有经验的许多知名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成风。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离开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约占总数的10%,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替比例约为10%。

2007年,公募基金业获得跨越式发展。之后,在公募理财之外,基金公司被获准进入高端客户特定理财市场与私募短兵相接。2008年,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基金公司获准开展单个客户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一对一”专户业务;2009年3季度,这些公司再度被获准开展单个客户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一对多”业务。

而目前,资产管理规模低于200亿的基金公司还有28家,仅34家基金公司可以开展专户业务。

不过,即使拥有资格,专户业务的开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今年10月,某银行系基金发行的一只“一对多”产品由于募集资产规模达不到政策规定的5000万元底线而流产。这绝非个案。10月份,第一批运行的“一对多”产品满一年到期,客户续约成为许多公司的难题。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