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娟 最近一个月,关于新基金发行推进备案制管理有所突破的消息不胫而走。据本报了解,证监会基金部已经着手制订备案制下的相关发行文件的模板,甚至有基金业人士已浏览过,并参与讨论修改。未来除了创新产品,常规新基金的发行将从核准制改为备案制。
2009年6月IPO重启以来,在支持“保增长”的大背景下,A股高速融资,2011年融资预期亦是居高不下。基金发行备案制的推进,既可推动基金业市场化,增加市场资金供给,亦可将资金通过基金支撑A股扩容“大池子”的方式再转入实体经济。
不过,现行《证券投资基金法》(下称《基金法》)中明确规定基金产品发行需监管部门核准,备案制的成行很可能与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基金法》修法落成同步。
备案制的逻辑
“备案制的方向基本上是确定的,基金部已经运作了至少10个月,主要是将发行文件例如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法律意见书等的文本格式化。”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这将实现基金业局部市场化,意义重大。”他同时强调,备案制是针对常规化产品,而创新类产品依然需要走审批程序。
据了解,证监会基金部内部已经着手制定了一些产品发行文件的模板,并与一些基金业内人士讨论修改,但都还尚未公开。
在基金业界,备案制的转变是明显的市场化改革,即便放在整个A股资本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亦是前瞻性举措。
新股发行改革一直备受市场诟病,并一再被市场呼吁应将现有的审批制转向市场化的“注册制”。市场资金的市场化供给,将是不容忽视的前提。
另一个背景是,高房价的持续调控,政府亦期望从此流出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但资金投资渠道有限。A股的高速融资则发挥着调节器的作用,借机将资金纳入资本市场,再通过融资转入实体经济。
2010年A股融资近万亿,2011年亦是预期在8000多亿元左右甚至与去年旗鼓相当。但高速扩容带来的资金压力明显,增加A股资金的供给量即是现实。发行备案制的推进本身旨在推动基金业市场化,但也正契合了扩容“大池子”的需求这一背景。
从数家基金公司获悉,基金部负责新产品审批的三处其实一直处于“人手短缺”的境况,约有多位工作人员都来自外部借调,而2010年平均每个月就有12只新基金发行的速度让他们更加忙碌。
“其实许多常规产品已经很成熟了,还有律师的法律意见把关,实行备案制、事后监管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称。
不过,《基金法》第4章多处规定,基金新产品募集申请需“经核准后,方可发售”。因此,业内普遍猜测,新产品实行备案制需等修改后的新《基金法》出台。但证监会对基金发行备案制的积极推进,会否在合法之下采取规避的方式加紧推出有待进一步观察。
《基金法》修改已经进行了一年有余,最新的消息是,目前修订起草小组已经完成了首份草拟稿,将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发行推进之路
2010年底,基金部副主任洪磊曾表示,未来“放松管制,加强监管”仍是监管层的主要思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进行产品审核并不是限制创新,而是通过产品审核加强基金合同对基金管理人的约束力,更好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备案制并不等于完全不审查,而是标准更加严格,公募产品面向大众,必须通过更严格的合同加强对管理人的约束。”一位业内权威人士称。
新基金发行实行备案制其实在2006年就展开过讨论。但随后几年,新基金发行的审批还是被解读为监管层调节市场的工具之一。2008年,A股市场低迷,监管层为增加资金供给加速基金产品审批。基金发行的“市场化”之路也在无形中加速。
这一年新发基金高达102只创当年历史新高,自2001年首只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2002到2007年每年发行的新基金分别为14只、42只、52只、55只、88只和57只。2008年监管层还为债券型基金开辟了绿色通道,再加上QDII、创新型产品也走不同通道,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多线审批,新基金审批速度明显加快。
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基金分类审批制度,根据这一规定,目前公募基金产品的发行按偏股型、固定收益型、QDII、创新型产品4条通道进行审批,基金公司可同时多通道申请新产品,分别排队,分别审核。去年7月证监会再次简化审批手续,优质公司新基金免过评审后,同时公示新基金审核进程。
在“通道化”新制度下,2010年新基金发行数量创出154只的新高,发行最密集的11月份高达31只,超过了2007年全年新发产品总量的一半。而基金新品亦是可圈可点。
从产品的名称看,诸如国投瑞银沪深300金融地产行业指数基金、国联安双禧分级基金、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海富通上证周期ETF、国联安大宗商品ETF、诺安全球黄金QDII等纷纷亮相,新基金的名字已经不再只有简单的价值、成长、大盘、小盘。而从基金合同看,新基金在投资范围一栏的内容越来越明确和细化。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王群航表示,监管部门不允许重复上报同风格类型的产品,产品越来越细分、风格越来越明确,这是市场化政策放开的结果,也是市场本身的发展规律。
数位产品设计人士认为,未来一旦重大的资本市场基础标底的变革、新的衍生品的运用出现,在放开审批的基础上,基金创新可能再进一步。
“通道化发行已经是一大进步,现在大家都在说备案制,但时间还不能确定,真能实现我们当然是求之不得。”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称。
不过,基金发行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不可能单一进行,目前证监会一直在大力鼓励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发展。
市场无形之手
但,即使基金发行市场化,要达到理想的市场供给,依然是“市场无形之手”说了算。
2007年由于股票市场的火爆新基金数度停发,而2008年低迷的市场中新基金批量发行,屡屡被认为监管层意为市场输血,但效果不佳。2008年全年发行102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则从2007年的74.5亿份降至17.9亿份。
因此,推进中的备案制,基金公司虽普遍欢迎,但对效果却难言乐观。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即表示,那样基金公司的分化将更厉害,各基金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的差别非常大,大公司产品开发团队可能就有10个人,小公司可能就只有一两个人。
刚刚过去的2010年虽然新发基金数量创了新高,发行规模反低于2009年近700亿份,新发基金平均规模仅21亿份。
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2010年,在如此多的新基金发行的情况下,基金整体份额规模缩水了465.97亿份,其中股票投资方向基金的份额规模从去年底的 20105.16亿份减少到20097.10亿份,减少8.06亿份,新发基金速度赶不上存量赎回。
在经历了2007年的非常规化扩张后,新发基金对基金业整体资产规模的贡献一直难以再有突出效果。
“既是新基金发行放开,也会有个自然的平衡,很多公司发基金开始考虑经济效益,发行成本至少几百万,而目前平均首发规模20个亿份,通常新基金成立后还会有不少赎回,例如债券基金,如果规模小于10亿中短期的经济效益就没有了。”上述产品总监称。
近两年,新基金数量的明显增加也使得被银行垄断的销售渠道越发拥挤,基金发行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不可能单一进行,目前证监会一直在大力鼓励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发展。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认为,目前基金发行市场依然处于失衡状况,2011年还会是新基金发行密集的高峰期,这种发行冲动会随着市场自身的调节回归理性。
- 外资资管公司急盼内地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2011-04-15
- 检方带走证监发审官员 发行“潜规则”或将曝光 2011-04-14
- “证监会系”掌管下的券商们 2011-04-14
- 受赠1000万元 人才成长公益基金启动 2011-04-13
- 证监会遭遇地方保护主义 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