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期货投资20年悲欢风云
田芸
2011-02-14 07:07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芸 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期货市场已经迈过弱冠之年。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中国期货市场而言却是历经跌宕起伏,极不平凡的20年。

20年间,期货市场经历过初创之时爆发式的增长,也遭遇了两次整顿所带来的连续数年的惨淡期,最终转入缓慢但扎实的成长期。站在第三个十年的起点上,随着期货品种不断丰富,特别是股指期货的上市,期货将更全面地融入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理财的一个新选项。

起:“出市代表”和大学堂

即使在今天,很多人还是无法想象,在改革开放初期,期货投资曾经像“喇叭裤”、“迪斯科”一样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想不到当年第一批“下海”的,基本都是像张明全刚刚从清华、北大毕业的“毛头小子”。

“那时候北京亚运村还挺偏远,却是期货人的聚集点。”有着20年“期龄”的老期货人张明全回忆,“那时候做期货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我们兜里都很有几个钱,当时北京最贵的消费场所没有不敢去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位于亚运村的北京商品交易所附近住满了像张明全这样的“期货客”,当时交易所只在早晨开盘,这些三五成群的“新富”们上午做单,剩下大半天的时间聚在一起下棋打牌,下馆子高消费,“北商所附近的房租都被我们推高了。”

1990年,张明全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西部一个大省的物资局工作。做了两年文案工作,领导有一天突然找到他,说他数学底子好,局里决定派他去交易所做“出市代表”。

“回想起来,‘出市代表’这个已经不存在的词正代表着那个年代,每一个‘出市代表’的背后都基本是一个国家背景的大企业,或者物资局、内贸处这样的事业单位,期货市场基本没有散户,也基本没有私人,真的是大户鼎立。”张明全说,而他自己则是“出市代表”的典型:刚从名校毕业、没结婚、无牵无挂。“出市代表”们天天耳鬓厮磨,像是从一个学校到了另一个学校。

事实上,从零学起的不光是这些“代表”们,当时方兴未艾的期货市场就是一个大学堂。

期货紧紧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甚至跑得更快。1990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该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起步,逐渐引入期货交易机制,市场一致认为此为中国期货市场诞生的标志。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刚开始的日子里,许多交易所采取竞价拍卖方式,而“出市代表”们就在所在单位领导的指示下,以竞买的方式拍回合约以 “配合交易所的工作”,然而市场除了第一天有几笔交易,之后就死气沉沉了。

市场开始改变交易方式,从竞买到竞卖,从私下撮合到点买点卖。点买点卖的交易方式,就是买方和卖方在不同的窗口挂要买或要卖的商品,投资者可以到挂买单的窗口将合约卖给他,也可以到挂卖单的窗口买进合约。这种交易方式渐渐有了一些交易量,张明全的交易生涯也正式开始了。

之后的一两年里,期货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设立,千奇百怪的期货品种上市。“记得当时海南上市过西瓜期货,大家还讨论怎么交割,说是不是抱个瓜切开尝尝熟了就行了。”做了15年期货的老期民李红宇回忆。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期货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交易所竞相成立,并争先恐后地上市期货品种。据多位老期民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期货交易所曾经多达上百家,而期货品种的数量多得“都没有人统计过”。

和国内交易所一起红火起来的还有“外盘期货”。据当时的权威统计表明,1994年前后,全国有近300家期货公司,2/3以上从事境外期货交易。据估算,通过这些公司流出境外的保证金达100亿元人民币。

承:大户征战 对赌风云

90年代中期的中国金融市场,股票牛短熊长,国库券一券难求,而期货市场牛市熊市都有钱可赚,再加上当时期货保证金远远比现在低,杠杆可以使用到100倍之上,期货吸引了无数刚刚有了“投资”理念的个人和单位。

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同一时间点上到来,助推着期货的“热病”达到高潮。

1994年,中国的第一只金融期货国债期货火了起来。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保护国债持有人的利益,国家决定对以前发行的票面利率低的国债实行贴息和贴补。随着贴补率月月提高,国债期货价格一路飙升。

“那时候许多私人入市了,有刚刚掘到第一桶金的‘个体户’,还有好多是‘出市代表’和其他期货从业人员纷纷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入市,都说那是期货市场钱最好赚的日子。”张明全记得,那时刚刚入市的客户,1%的保证金买入,赚10倍、20倍的人比比皆是。

许多证券公司的客户,在大户室里百无聊赖地看着平淡的股票行情时,慢慢地转向了期货。

当时有一种说法,期货从业人员已经号称有“十五万人马”,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教育程度极高的尖端人才。

而经历了几年训练、已经成为“熟练工”的“出市代表”,更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已经练就了联合其他人上演“多逼空”、“空逼多”的手腕,大户对赌一度成为期货投资主流。

张明全回忆说,当时他的办公桌上有三四部直线电话,他一个人经常同时接听两个以上的电话,因为物资局的投资分仓在若干家经纪商,电话一响,他就要统筹运作几个账户的仓位。

分仓的原因,正是回避交易所的持仓头寸限制,联合其他大户一起“坐庄”。“如果你不抢夺主动权,很可能就‘被坐庄’了。”在张明全看来,当时的期货市场就是大户之间的战场,多空双方每天都你死我活,一个品种开盘每天上下几次逼近涨跌停板都是正常的事情,而爆仓更是习以为常。

那个时期,无人监管、无序发展、无法可依的国内期货市场似乎进入了一段一发不可收拾的“癫狂期”:交易所发展过快,交易品种严重重复;期货经营机构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盲目发展境外期货;地下交易盛行,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频发。

而红极一时的“外盘期货”则成为了让多数中国第一代期货交易者倾家荡产的对赌。“外盘”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方式,是期货公司与客户反向操作,而不把交易指令实际下到境外的场内,许多期货投资者是假做期货真赔钱。

据当时的统计,1994年前后300多家期货公司的客户亏损面超过90%,而那时候所谓的亏损,通常指的是爆仓、分文不剩,而不是百分之二三十。

1995年5月,国债期货爆出“3·27事件”和“3·19风波”,导致国债期货交易被暂停。中国第一只金融期货夭折在襁褓里的同时,期货投资也迎来了漫长的“冰河时期”。

转:“失去的十年”

到1996年下半年时,中国期货市场真有些让人不忍一睹:境外期货关了,大品种期货关了,金融期货也关了;投机于期市的游资又冲入小品种,使行情之恶之爆,比以往更为惨烈,多逼空,空逼多,操纵市场的闹剧愈演愈烈。

“中国期货市场,从一开始就缺乏套保力量。”一位资深期货分析师说,“国外的企业已经大而成熟,需要期货市场的对冲机制来实现稳定的收益率,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里,企业需要的是迅速壮大和高额利润,在千军万马向前冲的大背景下,稳定的收益率就是被淘汰的代名词,中国企业宁愿在突飞猛进中寻找机会,企业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赌性。”

缺乏套保、大户对赌,散户越来越多地成为市场操纵者随意吞噬的对象,许多人发现自己曾经轻而易举赚来的20倍的收益不过是昙花一现,最终落得仍是血本无归。最后连一些靠手续费维生的经纪人甚至都劝散户们“不要进绞肉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次“整顿”如风暴般改变了乱象丛生的期货市场。1993年11月政府下发了关于整肃中国期货市场的第一个里程碑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之后将全国数十家交易所合并、整顿后保留15家。

1998年8月的整顿升级则更为严厉,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要求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再次进行力度较大的治理整顿,将原来的14家期货交易所合并为大连、郑州、上海三家;除此之外,还取消了大部分商品期货交易品种,提高部分商品品种的期货交易保证金,同时全面开展期货经纪公司的增资和整顿工作。

“1998年以后,期货市场真的平静了,或者说,消沉了。”张明全的风云岁月也似乎终结了,“天津的交易所关了,北京的交易所关了,海南的交易所用当地一家宾馆的消费券冲抵会员费返还给我们。”张明全在和他的领导去海南度了假之后,带着无法“消化”的消费券,回到了物资局所在的总部,又开始伏案做文字工作。

整顿之后的期货市场风气一片肃然,但由于信心遭遇极大打击,市场发展一时难以复苏,中国的期货市场面临的是连续数年的惨淡亏损经营。

在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衍生品中心主任常清看来,中国期货投资此时经历的,是“失去的十年”。

“十五万期货大军”中的许多人,纷纷转向了开始显现出巨大实力的证券行业。“直到现在,股市的不少投资高手,都是当时玩过期货的。他们眼准手快,风控能力又很强,在当时股市里占到了大便宜。”张明全说。

合:“野孩子”长大了

前十年里迅速膨胀又迅速崩塌的期货投资市场,在第二个十年里终于开始了缓慢但却扎实的成长。

2000年12月29日,作为期货行业自律组织的中国期货业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一个由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完整的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终于基本成型。

第二年,中国期货市场终于“复苏”,国内整个期货市场成交额和成交量分别达到了 30145亿元和12046万张,同比分别实现了87.44%和120.59%的增幅。

“记得2003年前后,开始逐渐有一批企业来打听期货的套期保值作用。”一位期货营业部总经理回忆,在他看来,企业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入市,是期货这个一度让人头痛的“野孩子”开始从根本上转变的时候。

2002年之后,一批期货私募开始渐渐成型。青马私募的掌门人马明超开始在2003年探索农产品套利操作。期货投资的投资者结构慢慢开始变得完整。

虽然“3·27国债事件”仍让人心有余悸,而对金融期货的探索却也被再次提上了日程。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工作,同年6月15日,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行债券远期交易,9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所有的这些均被市场认为是对推出互换、期权、人民币汇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工具所做出的铺垫。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成立,然而直到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才正式面世,这期间期货公司完成了大规模的收购重组,而监管机构对期货市场的态度非常明确,“稳步发展”、“实现从质变到量变”。

同时,海外对冲基金也开始瞄准中国的期货市场,期货投资的形态至此已经大变。

在格林期货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胡斌眼中,中国的期货投资经历了20年的悲欢风云,到处闯祸惹事的“野孩子”已经长大了。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2010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期货合约31亿手,累计成交金额为308万亿元,已经是2001年的100倍。

目前监管正在酝酿一系列改变期货投资者结构的措施,包括扩大合约乘数,让期货“大合约”将小散户拒之门外,同时加大对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鼓励。曾经的“野孩子”正在面临再一次改变,而日渐成熟的期货投资者正在静观未来态势。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